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电力变压器论文

采用数学形态学识别变压器复杂和应涌流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研究现状分析第14-17页
        1.2.1 二次谐波制动原理第14页
        1.2.2 间断角原理第14-15页
        1.2.3 小波变换分析法第15-17页
    1.3 数学形态学应用于电力系统中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8-20页
第二章 复杂和应涌流模型及机理特征第20-35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和应涌流的模型分析第20-22页
    2.3 和应涌流产生机理第22-34页
        2.3.1 并联和应涌流的产生机理分析第22-24页
        2.3.2 应用磁链周期变化量分析并联和应涌流的产生机理第24-28页
        2.3.3 通过解方程来分析并联和应涌流的产生机理第28-34页
    2.4 并联和应涌流的特性第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复杂和应涌流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差动保护的影响第35-46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仿真模型与参数第35-36页
    3.3 影响复杂和应涌流的因素第36-42页
        3.3.1 空载合闸变压器剩磁对和应涌流的影响第36-38页
        3.3.2 空载合闸变压器不同合闸角对和应涌流的影响第38-39页
        3.3.3 系统电阻对和应涌流的影响第39-40页
        3.3.4 系统电抗对和应涌流的影响第40-41页
        3.3.5 变压器阻抗与负荷对和应涌流的影响第41-42页
    3.4 复杂和应涌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第42-45页
        3.4.1 和应涌流的二次谐波含量理论分析第42-43页
        3.4.2 工程实例一第43页
        3.4.3 工程实例二第43-44页
        3.4.4 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原因分析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采用数学形态学识别复杂和应涌流第46-68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数学形态学第46-50页
        4.2.1 数学形态学简介第46-47页
        4.2.2 灰值数学形态学原理与算法第47-49页
        4.2.3 灰值形态学的端点效应问题第49-50页
    4.3 数学形态学识别和应涌流原理第50-55页
        4.3.1 变压器涌流波形的尖顶特性第50-51页
        4.3.2 变压器涌流的数学形态学识别原理第51-52页
        4.3.3 结构元素的自适应性及端点效应的解决第52-55页
    4.4 数学形态学识别涌流的影响因素第55-57页
        4.4.1 △t对Wtc的影响第55-56页
        4.4.2 数据窗宽度对Wtc的影响第56-57页
    4.5 数学形态学识别涌流的仿真及判据第57-67页
        4.5.1 工程实例三第57-59页
        4.5.2 变压器空载合闸的励磁涌流识别第59-60页
        4.5.3 变压器产生和应涌流的初始阶段的涌流识别第60-61页
        4.5.4 变压器和应涌流的饱和阶段的涌流识别第61-62页
        4.5.5 变压器和应涌流的衰减阶段的涌流识别第62-63页
        4.5.6 变压器单相接地故障的故障电流识别第63-64页
        4.5.7 变压器相间短路故障的故障电流识别第64页
        4.5.8 变压器和应涌流期间发生单相接地的故障电流识别第64-65页
        4.5.9 抗电流互感器饱和能力及识别对称涌流的分析第65-67页
        4.5.10 数学形态学识别变压器涌流的判据第67页
    4.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结论与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录第76-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谐波励磁同步发电机磁场分析及其数字AVR的研制
下一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