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油气层物理论文

蜀南页岩气储层可压裂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7-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8页
    1.2 页岩可压裂性研究现状第8-12页
    1.3 温度效应对页岩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2章 蜀南页岩物性和岩石力学特性第14-32页
    2.1 蜀南页岩地质特性分析第14-17页
        2.1.1 页岩储层埋深和储层有效厚度第14页
        2.1.2 总有机碳含量第14-15页
        2.1.3 有机质成熟度第15页
        2.1.4 孔隙度与渗透率第15-16页
        2.1.5 页岩气含气量第16-17页
    2.2 蜀南页岩矿物组分特征第17-21页
    2.3 页岩微观结构特征第21-23页
    2.4 蜀南页岩岩石力学特性分析第23-32页
        2.4.1 页岩单轴力学参数实验第23-27页
        2.4.2 页岩三轴力学特性实验第27-29页
        2.4.3 页岩抗拉强度实验第29-32页
第3章 热应力对页岩可压裂性的影响第32-39页
    3.1 温度效应下岩石的本构方程第32-33页
    3.2 页岩储层热应力模型第33-34页
    3.3 温度效应下页岩三轴压缩实验第34-39页
        3.3.1 不同温度和围压下力学参数对比第34-35页
        3.3.2 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规律第35-37页
        3.3.3 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第37-39页
第4章 页岩储层可压性评价标准第39-51页
    4.1 页岩可压裂性的影响因素第39-46页
        4.1.1 页岩脆性第39-42页
        4.1.2 天然裂缝第42-44页
        4.1.3 水平地应力差第44-46页
    4.2 可压性指数计算第46-49页
        4.2.1 可压裂性指数计算模型第46页
        4.2.2 关键因素标准化处理第46-47页
        4.2.3 因素的权重计算第47-49页
    4.3 可压裂性评价应用第49-51页
        4.3.1 可压裂性指数判断第49-50页
        4.3.2 关键指标判断第50-51页
第5章 结论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数值模拟的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风险分析
下一篇:深水双梯度钻井井筒ECD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