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行政裁量及其规制 | 第9-18页 |
| 1.1 行政裁量的现实分析 | 第9-11页 |
| 1.1.1 行政裁量的概念及正当性 | 第9-10页 |
| 1.1.2 对行政裁量加以规制的理由 | 第10-11页 |
| 1.2 规制裁量的理论基础 | 第11-14页 |
| 1.2.1 行政法治 | 第11-12页 |
| 1.2.2 行政自我规制理论 | 第12-13页 |
| 1.2.3 比例原则与合理性原则 | 第13-14页 |
| 1.3 当前规制行政裁量的几种模式 | 第14-18页 |
| 1.3.1 立法规制模式 | 第14-15页 |
| 1.3.2 司法规制模式 | 第15-16页 |
| 1.3.3 行政裁量的“规则之治”——行政裁量基准的兴起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行政裁量基准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18-27页 |
| 2.1 行政裁量基准的概念、性质及功能 | 第18-21页 |
| 2.1.1 行政裁量基准的概念 | 第18-19页 |
| 2.1.2 行政裁量基准的性质 | 第19-20页 |
| 2.1.3 行政裁量基准的功能 | 第20-21页 |
| 2.2 行政裁量基准的特点 | 第21-24页 |
| 2.2.1 执法体系的创新性 | 第21-22页 |
| 2.2.2 规制裁量的全面性 | 第22页 |
| 2.2.3 技术上的多样性 | 第22-23页 |
| 2.2.4 适用上的灵活性 | 第23-24页 |
| 2.2.5 结果上的合理性 | 第24页 |
| 2.3 行政裁量基准的正当性分析 | 第24-27页 |
| 2.3.1 合理性问题分析 | 第24-25页 |
| 2.3.2 合法性基础分析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行政裁量基准制度实证分析 | 第27-38页 |
| 3.1 行政裁量基准文本考察——以江苏省为例 | 第27-37页 |
| 3.1.1 基准名称 | 第30-31页 |
| 3.1.2 所涉领域 | 第31-33页 |
| 3.1.3 制定主体 | 第33页 |
| 3.1.4 文本内容 | 第33-35页 |
| 3.1.5 规制技术 | 第35-37页 |
| 3.2 行政裁量基准在执法中的运用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行政裁量基准的最优建构路径 | 第38-52页 |
| 4.1 遵循的原则 | 第39-41页 |
| 4.1.1 处罚法定原则 | 第39页 |
| 4.1.2 过罚相当原则 | 第39-40页 |
| 4.1.3 公平公正原则 | 第40页 |
| 4.1.4 综合裁量原则 | 第40-41页 |
| 4.1.5 其他相关原则 | 第41页 |
| 4.2 行政裁量基准的制定主体 | 第41-44页 |
| 4.2.1 关于制定主体的理论争议 | 第41-43页 |
| 4.2.2 制定行政裁量基准的适格主体 | 第43-44页 |
| 4.3 行政裁量基准的技术构造 | 第44-48页 |
| 4.3.1 细化情节 | 第44-45页 |
| 4.3.2 划分格次 | 第45-46页 |
| 4.3.3 解释不确定法律概念 | 第46-47页 |
| 4.3.4 数学公式法 | 第47-48页 |
| 4.4 行政裁量基准的制定程序 | 第48-52页 |
| 4.4.1 公开制度 | 第48-49页 |
| 4.4.2 公众参与 | 第49-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