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量行为特征的僵尸网络研究与检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1-13页 |
1.3 论文组织架构 | 第1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僵尸网络及其相关研究 | 第14-24页 |
2.1 僵尸网络综述 | 第14-20页 |
2.1.1 僵尸网络的定义及特点 | 第14页 |
2.1.2 僵尸网络的危害性 | 第14-15页 |
2.1.3 僵尸网络工作机制 | 第15-17页 |
2.1.4 僵尸网络的发展历程 | 第17页 |
2.1.5 僵尸网络的分类 | 第17-20页 |
2.2 僵尸网络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2.2.1 检测方案的分类 | 第20页 |
2.2.2 对中心型僵尸网络的检测 | 第20-21页 |
2.2.3 对对等型僵尸网络的检测 | 第21页 |
2.2.4 综合型的僵尸网络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2.2.5 现有检测方案的不足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基于流量的僵尸网络行为特征提取 | 第24-32页 |
3.1 僵尸网络流量的格式与分类 | 第24-25页 |
3.1.1 网络流量的格式 | 第24-25页 |
3.1.2 僵尸流量的分类 | 第25页 |
3.2 僵尸网络时间层面的流量特征提取 | 第25-28页 |
3.2.1 数据流的持续时间 | 第26页 |
3.2.2 前后两条数据流的间隔时间 | 第26-27页 |
3.2.3 请求与回答的响应时间 | 第27-28页 |
3.3 僵尸网络空间层面的流量特征提取 | 第28-30页 |
3.3.1 数据流的包个数以及包的平均字节数 | 第28-29页 |
3.3.2 每个时间段的字节数 | 第29页 |
3.3.3 通信双方发送的字节比例 | 第29页 |
3.3.4 流量波形的峰值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HTBC僵尸网络检测模型的设计 | 第32-46页 |
4.1 模型总体介绍 | 第32-34页 |
4.2 数据预处理模块 | 第34页 |
4.3 时间分析模块与空间分析模块 | 第34-41页 |
4.3.1 特征选择与建模 | 第34-36页 |
4.3.2 样本过滤 | 第36-38页 |
4.3.3 三元组特征聚类 | 第38-40页 |
4.3.4 四元组特征聚类 | 第40-41页 |
4.4 汇总分析模型 | 第41-44页 |
4.4.1 时空交叉匹配 | 第42-43页 |
4.4.2 时段间的交叉匹配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HTBC僵尸网络检测系统的仿真实现 | 第46-56页 |
5.1 仿真数据及实现平台 | 第46-47页 |
5.2 各模块的仿真实验及结果 | 第47-53页 |
5.2.1 数据预处理模块 | 第47页 |
5.2.2 时间与空间分析模块 | 第47-51页 |
5.2.3 汇总分析模块的实现与结果 | 第51-53页 |
5.3 系统检测结果与对比 | 第53-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总结 | 第56页 |
6.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