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细观结构特征的IC10合金本构模型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 1.2.1 材料微观本构模型研究 | 第15-18页 |
| 1.2.2 γ′/γ结构材料本构模型研究 | 第18-23页 |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IC10合金微细观结构几何特征分析 | 第25-43页 |
| 2.1 引言 | 第25页 |
| 2.2 IC10合金微细观结构观测 | 第25-27页 |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原理 | 第25-26页 |
| 2.2.2 观测样品制备 | 第26-27页 |
| 2.2.3 观测内容 | 第27页 |
| 2.3 SEM观测结果分析 | 第27-33页 |
| 2.4 微观结构几何特征参量分布形式研究 | 第33-42页 |
| 2.4.1 强化相大小l_p分布统计与检验 | 第34-38页 |
| 2.4.2 强化相形状参数n_p分布统计与检验 | 第38-4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基于单胞的IC10微细观本构模型研究 | 第43-62页 |
| 3.1 引言 | 第43页 |
| 3.2 基于单胞的微细观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43-47页 |
| 3.2.1 晶体塑性理论 | 第43-45页 |
| 3.2.2 γ相流动准则 | 第45-46页 |
| 3.2.3 位错密度演化 | 第46-47页 |
| 3.2.4 γ′强化相的流动准则 | 第47页 |
| 3.3 基于单胞的微细观本构模型算例分析与验证 | 第47-57页 |
| 3.3.1 各参数增量演化方程 | 第47-49页 |
| 3.3.2 有限元分析流程 | 第49-50页 |
| 3.3.3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50-52页 |
| 3.3.4 算例分析 | 第52-57页 |
| 3.4 微细观几何特征参量的影响 | 第57-60页 |
| 3.4.1 强化相大小的影响 | 第57-58页 |
| 3.4.2 强化相形状参数的影响 | 第58-6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基于RVE的IC10微细观本构模型研究 | 第62-81页 |
| 4.1 引言 | 第62页 |
| 4.2 基于RVE的IC10微细观本构模型建立 | 第62-64页 |
| 4.3 代表体积单元(RVE)的建立 | 第64-75页 |
| 4.3.1 RVE的生成 | 第64-69页 |
| 4.3.2 RVE的大小 | 第69-74页 |
| 4.3.3 微观几何特征参量概率波动的消除 | 第74-75页 |
| 4.4 基于RVE的本构模型算例分析与验证 | 第75-79页 |
| 4.4.1 算例分析 | 第75-77页 |
| 4.4.2 微观几何特征参量的影响 | 第77-79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 5.1 总结 | 第81-82页 |
| 5.2 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