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中的遗落空间--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与不合理空间的再利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2. 大学空间形态规划研究 | 第14-23页 |
2.1 空间的含义 | 第14页 |
2.2 大学空间规划设计中的建筑现象学 | 第14-18页 |
2.2.1 现象学代表的理论 | 第15-18页 |
2.3 建筑现象学及其内容 | 第18-20页 |
2.3.1 建筑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以及思想 | 第18-20页 |
2.3.2 建筑现象学的方法 | 第20页 |
2.4 舒尔茨的“场所理论” | 第20-22页 |
2.4.1 “场所”的概念 | 第20-22页 |
2.5 大学校园与“场所精神” | 第22页 |
2.6 现代大学校园空间基本特点 | 第22-23页 |
3. 中外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发展与变化 | 第23-31页 |
3.1 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23-28页 |
3.1.1 西方古代时期 | 第23-24页 |
3.1.2 中国古代时期 | 第24-25页 |
3.1.3 西方近代时期 | 第25-26页 |
3.1.4 中国近代时期 | 第26页 |
3.1.5 西方现代时期 | 第26-27页 |
3.1.6 中国现代时期 | 第27-28页 |
3.2 在发展过程中大学校园空间观念的转变 | 第28-31页 |
4. 现代大学教育空间组成结构的转变与问题 | 第31-44页 |
4.1 现代大学校园中对“场所”的要求 | 第31页 |
4.2 具有“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的结构 | 第31-40页 |
4.2.1 通过五要素分析大学校园结构组成 | 第32-37页 |
4.2.2 优秀案例:梨花女子大学 | 第37-40页 |
4.3 在现代高校建设当中产生的问题 | 第40-41页 |
4.4 中央美术学院校园规划中所产生的问题 | 第41-44页 |
5. 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寻找“遗落的空间” | 第44-65页 |
5.1 何为“遗落的空间” | 第44页 |
5.2 如何对遗落的空间进行评估 | 第44页 |
5.3 以美院图书馆为案例提出“遗落”的问题 | 第44-50页 |
5.3.1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概况 | 第44-48页 |
5.3.2 阿姆斯特丹大学图书馆 | 第48-50页 |
5.4 如何将“遗落空间”的再激活 | 第50-53页 |
5.4.1 对“遗落空间”的处理方式 | 第51页 |
5.4.2 “798艺术区” | 第51-53页 |
5.5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遗落空间”改造的建议 | 第53-65页 |
6. 结论 | 第65-68页 |
6.1 “遗落空间”的解决 | 第65页 |
6.2 避免“遗落”的建议 | 第65-66页 |
6.3 中国大学校园的发展道路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著发表 | 第71页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