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9-24页 |
1.2.1 互联网已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 | 第20-22页 |
1.2.2 互联网交易的种类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 第22-23页 |
1.2.3 构建现代化的税收征管制度是时代的要求 | 第23-2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4-25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25-26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第26-28页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1.4.2 主要研究范围 | 第27-28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5.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9-31页 |
1.6.1 论文存在的创新 | 第29页 |
1.6.2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29-31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31-54页 |
2.1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31-41页 |
2.1.1 互联网交易对国内税收征管制度的影响研究 | 第31-33页 |
2.1.2 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机制研究 | 第33-36页 |
2.1.3 跨境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 第36-37页 |
2.1.4 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37-39页 |
2.1.5 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相关效应研究 | 第39-41页 |
2.1.6 互联网交易的税收流失问题研究 | 第41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41-51页 |
2.2.1 互联网交易对各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影响研究 | 第41-44页 |
2.2.2 互联网交易的具体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 第44-47页 |
2.2.3 跨境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 第47页 |
2.2.4 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相关效应研究 | 第47-50页 |
2.2.5 互联网交易的税收流失问题研究 | 第50-51页 |
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51-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我国互联网交易发展现状与市场特征分析 | 第54-96页 |
3.1 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 | 第54-63页 |
3.1.1 互联网经济的概念 | 第55-56页 |
3.1.2 我国互联网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 | 第56-57页 |
3.1.3 我国互联网经济的主要类型 | 第57-58页 |
3.1.4 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市场规模 | 第58-59页 |
3.1.5 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新趋势 | 第59-63页 |
3.2 .我国互联网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 第63-71页 |
3.2.1 网络零售市场的发展现状 | 第64-69页 |
3.2.2 互联网购买服务的市场发展现状 | 第69-71页 |
3.3 互联网交易的的市场特征分析 | 第71-91页 |
3.3.1 互联网交易平台是互联网市场的核心 | 第72-73页 |
3.3.2 互联网交易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 第73-75页 |
3.3.3 互联网交易市场的主要“数据流” | 第75-78页 |
3.3.4 网络零售的市场特征与交易流程分析 | 第78-80页 |
3.3.5 互联网购买服务与“虚拟商品”的市场特征与交易流程分析 | 第80-85页 |
3.3.6 生活服务O2O市场特征与交易流程分析 | 第85-87页 |
3.3.7 跨境互联网交易市场特征分析 | 第87-91页 |
3.4 我国互联网交易市场的“数字化”特征 | 第91-9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4章 我国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分析 | 第96-130页 |
4.1 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97-102页 |
4.1.1 C2C模式网络交易的征税对象难以准确确定 | 第98页 |
4.1.2 部分互联网交易的税收管辖权难以准确界定 | 第98-99页 |
4.1.3 税务机关难以有效的掌控税源 | 第99-100页 |
4.1.4 税务机关难以全面掌握具体的交易状况 | 第100-101页 |
4.1.5 税收制度建设落后于经济社会现实 | 第101-102页 |
4.2 互联网交易中存在的税收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4.2.1 影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 第102-103页 |
4.2.2 影响税收制度的可持续性 | 第103-105页 |
4.2.3 影响财政收入 | 第105页 |
4.3 互联网交易的税收流失测度——以网络零售为例的分析 | 第105-115页 |
4.3.1 税收流失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 第105-107页 |
4.3.2 税收流失的测算方法 | 第107-108页 |
4.3.3 “平均税负法”下的测算与分析 | 第108-110页 |
4.3.4 “税收流失率”法下的测算与分析 | 第110-112页 |
4.3.5 两种估算方法的结果对比分析 | 第112-115页 |
4.4 .税收征管差异、市场均衡、税收收入与社会福利 | 第115-128页 |
4.4.1 竞争性均衡、市场价格与市场需求 | 第115-122页 |
4.4.2 税收征管、税收收入与社会福利分析 | 第122-12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5章 国外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的经验借鉴 | 第130-149页 |
5.1 美国 | 第130-134页 |
5.2 欧盟 | 第134-137页 |
5.3 OECD | 第137-140页 |
5.4 澳大利亚 | 第140-141页 |
5.5 英国 | 第141页 |
5.6 韩国 | 第141-142页 |
5.7 加拿大 | 第142-143页 |
5.8 新加坡 | 第143页 |
5.9 印度 | 第143-144页 |
5.10 日本 | 第144页 |
5.11 国外经验总结与借鉴 | 第144-148页 |
5.12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6章 我国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路径分析 | 第149-165页 |
6.1 互联网交易涉及的主要税种分析 | 第149-153页 |
6.1.1 国内互联网交易:增值税 | 第150-151页 |
6.1.2 跨境互联网交易:关税、增值税与消费税 | 第151-152页 |
6.1.3 企业所得税 | 第152-153页 |
6.1.4 个人所得税 | 第153页 |
6.2 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一般性原则 | 第153-158页 |
6.2.1 中性原则 | 第154-155页 |
6.2.2 公平原则 | 第155-157页 |
6.2.4 效率原则 | 第157页 |
6.2.5 确定原则 | 第157-158页 |
6.3 我国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 第158-160页 |
6.3.1 创新税收征管机制 | 第159-160页 |
6.3.2 维护税收公平 | 第160页 |
6.4 我国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几种路径 | 第160-16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第7章 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实现框架——基于“数据管税”模式 | 第165-198页 |
7.1 .互联网交易税制要素的完善 | 第168-174页 |
7.1.1 税收征管权限的划分 | 第168-169页 |
7.1.2 互联网交易的税收优惠问题 | 第169-170页 |
7.1.3 自然人纳税识别号制度 | 第170-171页 |
7.1.4 互联网交易中的代扣代缴问题 | 第171-172页 |
7.1.5 涉税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 | 第172-173页 |
7.1.6 跨境互联网交易中的常设机构认定标准 | 第173-174页 |
7.1.7 跨境互联网交易中的数字化商品性质与预提税问题 | 第174页 |
7.2 互联网交易市场的规范化 | 第174-178页 |
7.2.1 互联网交易平台建设的规范化 | 第176页 |
7.2.2 互联网交易市场准入的规范化 | 第176-177页 |
7.2.3 互联网交易流程的规范化 | 第177页 |
7.2.4 互联网交易数据保存的规范化 | 第177-178页 |
7.3 “数据管税”是实现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的根本之道 | 第178-187页 |
7.3.1 “数据管税”的基本概念 | 第178-180页 |
7.3.2 “数据互通与共享”机制的基本框架 | 第180-183页 |
7.3.3 互联网交易“数据管税”的实现框架 | 第183-187页 |
7.4 互联网商品交易的税收征管框架 | 第187-191页 |
7.4.1 B2C模式 | 第188-189页 |
7.4.2 C2C模式 | 第189-191页 |
7.5 互联网购买服务与“虚拟商品”的税收征管框架 | 第191-193页 |
7.5.1 B2C模式 | 第191-192页 |
7.5.2 C2C模式 | 第192-193页 |
7.6 本地生活O2O类网络交易市场的税收征管框架 | 第193-194页 |
7.7 跨境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框架 | 第194-196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196-198页 |
第8章 “数据管税”——税收征管4. | 第198-225页 |
8.1 “数据管税”是未来税收征管的主要模式 | 第198-207页 |
8.1.1 “数据管税”是与时俱进的税收征管理念 | 第199-202页 |
8.1.2 “数据管税”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 | 第202-203页 |
8.1.3 “数据管税”是对现有税收征管框架的继承 | 第203-206页 |
8.1.4 “数据管税”是实现税收征管公平的有力保障 | 第206-207页 |
8.2 实现“数据管税”的基本条件 | 第207-214页 |
8.2.1 “信息管税”系统的全面建成 | 第207-208页 |
8.2.2 “数据互通与共享”机制的全面建成 | 第208-211页 |
8.2.3 税收征管的平台化与智能化 | 第211-213页 |
8.2.4 税务机关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的全面提升 | 第213-214页 |
8.3 “数据管税”的理论框架与现实框架 | 第214-223页 |
8.3.1 全面“数据管税”的一个理论框架 | 第215-217页 |
8.3.2 实现“数据管税”的一个初步框架 | 第217-223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223-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25-233页 |
后记 | 第233-2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与获奖情况 | 第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