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1.4 有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4.1 老年人 | 第13页 |
1.4.2 冠心病 | 第13页 |
1.4.3 心绞痛 | 第13页 |
1.4.4 焦虑 | 第13-14页 |
1.4.5 抑郁 | 第14页 |
1.4.6 双心医学模式 | 第14-15页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第15-21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2.1.1 样本量选择 | 第15页 |
2.1.2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2.1.3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2.1.4 剔除标准 | 第15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15-17页 |
2.2.1 一般资料问卷 | 第15-16页 |
2.2.2 Zung氏(1971)焦虑自评量表(SAS) | 第16页 |
2.2.3 Zung氏(1965)抑郁自评量表(SDS) | 第16页 |
2.2.4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 | 第16-17页 |
2.3 对照组常规治疗措施 | 第17页 |
2.3.1 冠心病常规治疗、护理 | 第17页 |
2.4 试验组双心医学模式干预措施 | 第17-18页 |
2.4.1 干预方法 | 第17-18页 |
2.5 观察指标 | 第18页 |
2.6 评判标准 | 第18-19页 |
2.6.1 SAS/SDS量表评定标准[29] | 第18页 |
2.6.2 SAQ量表评定标准[30] | 第18-19页 |
2.6.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31] | 第19页 |
2.7 调查方法 | 第19页 |
2.8 质量控制 | 第19-20页 |
2.9 资料的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1-26页 |
3.1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 | 第21-22页 |
3.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况对比 | 第22-24页 |
3.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得分情况对比 | 第22-23页 |
3.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率与抑郁率比较 | 第23-24页 |
3.3 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疗效比较 | 第24页 |
3.4 两组患者干预后SAQ评分比较 | 第24-26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6-28页 |
4.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得分情况分析 | 第26页 |
4.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率与抑郁率分析 | 第26页 |
4.3 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疗效分析 | 第26-27页 |
4.4 两组患者干预后SAQ评分生活质量影响的分析 | 第27-28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28-3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28页 |
5.2 建议 | 第28页 |
5.3 局限性 | 第28页 |
5.4 创新性 | 第28-30页 |
致谢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附录 | 第34-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综述 | 第39-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