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全协同计算的密钥管理算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当前研究热点 | 第16-17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8-2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第21-35页 |
2.1 网络单播与组播 | 第21-22页 |
2.2 组密钥管理机制 | 第22-29页 |
2.2.1 集中式组密钥管理 | 第22-25页 |
2.2.2 分布式组密钥管理 | 第25-26页 |
2.2.3 分组式组密钥管理 | 第26-28页 |
2.2.4 安全性与性能分析 | 第28-29页 |
2.3 访问控制 | 第29-31页 |
2.3.1 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2.3.2 非加密形式访问控制 | 第30页 |
2.3.3 加密形式访问控制 | 第30-31页 |
2.4 椭圆曲线密码学 | 第31-33页 |
2.4.1 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2.4.2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安全性分析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非平衡密钥树设计 | 第35-45页 |
3.1 密钥树概率模型 | 第35-36页 |
3.2 构建非平衡密钥树 | 第36-39页 |
3.2.1 引入动态规划算法 | 第37-38页 |
3.2.2 最优子结构性质 | 第38-39页 |
3.2.3 重叠子问题性质 | 第39页 |
3.2.4 求解DPLKH密钥树 | 第39页 |
3.3 非平衡密钥树管理策略 | 第39-41页 |
3.3.1 密钥更新 | 第39-40页 |
3.3.2 节点加入 | 第40页 |
3.3.3 节点退出 | 第40-41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面向多级访问控制的加密算法设计 | 第45-59页 |
4.1 数据安全技术 | 第45-47页 |
4.1.1 数据加密与解密 | 第45-46页 |
4.1.2 安全组通信多级访问控制 | 第46-47页 |
4.2 SPECC算法设计 | 第47-53页 |
4.2.1 SPECC算法实现方式及特点 | 第47-48页 |
4.2.2 后代层级密钥的获取方式 | 第48-52页 |
4.2.3 组密钥计算及获取方式 | 第52-53页 |
4.2.4 SPECC算法接口设计 | 第53页 |
4.3 SPECC算法加解密实例分析 | 第53-54页 |
4.3.1 用户层信息加密过程 | 第53-54页 |
4.3.2 祖先层信息解密过程 | 第54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4.4.1 SPECC的安全性实验 | 第54-56页 |
4.4.2 SPECC的内存占用情况 | 第56-57页 |
4.4.3 SPECC的运算量情况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