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莲多倍体诱导及杂交育种初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8-20页 |
1 金线莲种质资源概况 | 第8-11页 |
1.1 金线莲生物学特性 | 第8页 |
1.2 金线莲的应用价值 | 第8-9页 |
1.3 金线莲主要研究历程 | 第9-11页 |
1.3.1 金线莲资源分布及栽培现状 | 第9-10页 |
1.3.2 金线莲种苗繁育研究 | 第10页 |
1.3.3 金线莲人工栽培模式研究 | 第10-11页 |
1.3.4 金线莲理化性质及多样性初探 | 第11页 |
2 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 | 第11-15页 |
2.1 多倍体植物的特点及现状 | 第11-12页 |
2.2 诱导获得多倍体药用植物的意义 | 第12-13页 |
2.3 诱变剂的选择 | 第13-14页 |
2.4 诱导处理浓度和时间的影响 | 第14页 |
2.5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第14-15页 |
3 药用植物杂交育种研究 | 第15-19页 |
3.1 杂交的不亲和性 | 第16-17页 |
3.2 杂种的不育性 | 第17-18页 |
3.3 杂交障碍的克服 | 第18-19页 |
3.3.1 杂交不亲和的克服 | 第18页 |
3.3.2 杂种不育性的克服 | 第18-19页 |
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金线莲多倍体诱导及鉴定 | 第20-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1.1 供试金线莲材料 | 第20页 |
1.2 MS培养基成分 | 第20-21页 |
1.3 培养基的配置 | 第21页 |
1.4 秋水仙素诱导金线莲染色体加倍 | 第21-22页 |
1.5 二甲戊乐灵诱导金线莲染色体加倍 | 第22页 |
1.6 金线莲倍性水平的鉴定 | 第22-24页 |
1.6.1 形态学鉴定 | 第22-23页 |
1.6.2 金线莲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23页 |
1.6.3 流式细胞仪在倍性水平上的鉴定 | 第23-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2.1 秋水仙素对金线莲的诱变效果 | 第24-25页 |
2.2 二甲戊乐灵对金线莲的诱变效果 | 第25-26页 |
2.3 金线莲倍性水平鉴定 | 第26-32页 |
2.3.1 形态学差异 | 第26页 |
2.3.2 核型分析鉴定 | 第26-28页 |
2.3.3 流式细胞仪鉴定 | 第28-32页 |
3 讨论 | 第32-34页 |
3.1 秋水仙素诱导金线莲染色体加倍 | 第32页 |
3.2 二甲戊乐灵诱导金线莲染色体加倍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金线莲花粉柱头互作、胚胎发育及幼胚拯救 | 第34-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1.1 供试金线莲材料 | 第34页 |
1.2 人工杂交 | 第34-35页 |
1.3 花粉萌发和花粉-雌蕊相互作用 | 第35页 |
1.4 授粉后的胚胎发育 | 第35页 |
1.5 幼胚拯救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2.1 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和受精 | 第35-37页 |
2.2 胚和胚乳发育 | 第37-40页 |
2.3 幼胚拯救 | 第40-42页 |
3 讨论 | 第42-44页 |
3.1 金线莲杂交结实率低的因素 | 第42-43页 |
3.2 杂交金线莲胚胎败育的因素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