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三公任免初探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东汉三公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东汉三公与尚书台的关系 | 第13-14页 |
1.2.2 东汉三公与相权 | 第14-15页 |
1.2.3 东汉三公的任免 | 第15-16页 |
1.2.4 东汉三公的其他方面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东汉三公的迁任途径 | 第18-26页 |
2.1 东汉三公的渊源与演变 | 第18-19页 |
2.2 三公任命的程序 | 第19-20页 |
2.3 三公之间的迁任 | 第20-21页 |
2.3.1 现任三公之间的迁任 | 第20页 |
2.3.2 从司空到太尉的累进 | 第20页 |
2.3.3 卸任三公的再次出任 | 第20-21页 |
2.4 九卿的迁任 | 第21-22页 |
2.5 中央其他官员的迁任 | 第22-24页 |
2.5.1 太傅的迁任 | 第22页 |
2.5.2 将军的迁任 | 第22-23页 |
2.5.3 其他官员的迁任 | 第23-24页 |
2.6 地方长官的迁任 | 第24-25页 |
2.6.1 州牧的迁任 | 第24页 |
2.6.2 郡守的迁任 | 第24-25页 |
2.6.3 县令的迁任 | 第25页 |
2.7 其他人员的迁任 | 第25-26页 |
第3章 东汉三公任命中的特殊现象 | 第26-35页 |
3.1 个人累登公台 | 第26-27页 |
3.2 拜公封列侯 | 第27-28页 |
3.3 三公录尚书事 | 第28-29页 |
3.4 正常任职中的“行三公事” | 第29-30页 |
3.5 临时性三公 | 第30-31页 |
3.6 累世三公 | 第31-35页 |
第4章 东汉三公任命的影响因素 | 第35-42页 |
4.1 军功 | 第35-36页 |
4.2 儒学修为 | 第36-37页 |
4.3 吏治才能 | 第37-38页 |
4.4 优异品行 | 第38-40页 |
4.5 其他因素 | 第40-42页 |
第5章 东汉三公的离任 | 第42-50页 |
5.1 三公免职的程序 | 第42页 |
5.2 因迁任他官而离任 | 第42-43页 |
5.3 薨于任上 | 第43页 |
5.4 因老病免官 | 第43-44页 |
5.5 因灾异免官 | 第44-46页 |
5.6 因罪过免官 | 第46-49页 |
5.6.1 因阿附权贵免官 | 第46-47页 |
5.6.2 因其它罪过免官 | 第47-49页 |
5.7 因其他原因免官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6页 |
附录B 东汉太尉年表 | 第56-62页 |
附录C 东汉司徒年表 | 第62-68页 |
附录D 东汉司空年表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