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热储存技术 | 第12-15页 |
1.2.1 显热储能 | 第12页 |
1.2.2 潜热储能 | 第12-13页 |
1.2.3 热化学储能 | 第13-14页 |
1.2.4 三种储能形式的比较 | 第14-15页 |
1.3 热化学储能体系简介 | 第15-19页 |
1.3.1 氨基热化学储能 | 第15-17页 |
1.3.2 碳酸盐分解 | 第17页 |
1.3.3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 | 第17-19页 |
1.4 基于Ca(OH)_2/CaO+H_2O体系的热化学储能 | 第19-25页 |
1.4.1 化学热泵系统 | 第19-22页 |
1.4.2 热力发电系统 | 第22-23页 |
1.4.3 发动机预热 | 第23-24页 |
1.4.4 热能回收 | 第24页 |
1.4.5 Ca(OH)_2/CaO+H_2O热化学储能体系基础研究 | 第24-25页 |
1.5 热化学储能应用前景 | 第25-26页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6.2 主要研究工作 | 第26-27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Ca(OH)_2/CaO+H_2O储能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28-36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8-29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3.1 化学平衡 | 第29-30页 |
2.3.2 循环过程 | 第30页 |
2.3.3 性能评价 | 第30-31页 |
2.4 粉体的表征与测量 | 第31-35页 |
2.4.1 颗粒尺寸 | 第31-32页 |
2.4.2 粉体的平均粒径 | 第32-33页 |
2.4.3 粒度分布 | 第33页 |
2.4.4 粒度测定 | 第33-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3.1 水合过程 | 第36-39页 |
3.1.1 水合放热过程的温度变化 | 第36-37页 |
3.1.2 压力对水合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7页 |
3.1.3 反应物表观形态变化 | 第37-39页 |
3.2 反应物的循环稳定性 | 第39-40页 |
3.3 粒度分析 | 第40-41页 |
3.4 实验综合分析与评价 | 第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热分析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43-55页 |
4.1 热分析动力学理论 | 第43-44页 |
4.1.1 动力学方程 | 第43-44页 |
4.1.2 速率常数 | 第44页 |
4.2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 第44-45页 |
4.2.1 等温法 | 第44-45页 |
4.2.2 单扫描速率之非等温法 | 第45页 |
4.2.3 多重扫描速率非等温法 | 第45页 |
4.3 热分析曲线的动力学分析 | 第45-48页 |
4.3.1 积分法 | 第45-47页 |
4.3.2 微分法 | 第47-48页 |
4.4 动力学模式函数及其推断 | 第48-53页 |
4.4.1 ?atava法 | 第51页 |
4.4.2 Bagchi法 | 第51-52页 |
4.4.3 Malek法 | 第52-53页 |
4.4.4 双等双步法 | 第53页 |
4.5 动力学补偿效应 | 第53-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热动力学实验分析 | 第55-69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5页 |
5.1.2 试样制作与处理 | 第55页 |
5.1.3 热分析测试方法 | 第55-56页 |
5.2 热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56-68页 |
5.2.1 样品的热重分析 | 第56-58页 |
5.2.2 样品的热动力学分析 | 第58-63页 |
5.2.3 动力学模式函数的推断 | 第63-67页 |
5.2.4 动力学参数的补偿效应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