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多环芳烃及其环境活性 | 第13-16页 |
1.1.1 多环芳烃的结构、来源与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1.1.2 多环芳烃的毒性效应 | 第14-15页 |
1.1.3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转化 | 第15-16页 |
1.2 定量构效关系 | 第16-20页 |
1.2.1 定量构效关系概述 | 第16页 |
1.2.2 定量构效关系相关分子描述符 | 第16-18页 |
1.2.3 定量构效关系中分子活性/性质参数的获取 | 第18-19页 |
1.2.4 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第19-20页 |
1.3 多环芳烃的环境活性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与其生物有效性评价 | 第20-21页 |
1.3.1 多环芳烃环境活性参数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 第20页 |
1.3.2 多环芳烃的环境活性与生物有效性评价 | 第20-21页 |
1.4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量子化学参数计算与定量构效关系建模 | 第24-57页 |
2.1 量子化学计算 | 第24-32页 |
2.1.1 量子化学计算理论 | 第24-30页 |
2.1.2 量子化学参数 | 第30-31页 |
2.1.3 量子化学计算软件 | 第31-32页 |
2.2 定量构效关系的建模原理与方法 | 第32-41页 |
2.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建模原理与方法 | 第32-34页 |
2.2.2 偏最小二乘线性回归分析的建模原理与方法 | 第34-41页 |
2.3 模型的检验方法 | 第41-43页 |
2.3.1 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 | 第41-42页 |
2.3.2 模型的外部验证 | 第42-43页 |
2.4 实例:土壤中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 第43-56页 |
2.4.1 不同量化计算方法与建模方式的比较 | 第44-52页 |
2.4.2 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性能的预测 | 第52-54页 |
2.4.3 土壤环境中微生物对多环芳烃降解性能的内在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多环芳烃在土-孔隙水中的分配行为及土壤生物中生物富集效应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 第57-7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2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57-59页 |
3.1.2 量子化学参数的计算与提取 | 第59-61页 |
3.1.3 建模方法与模型评价准则 | 第61-6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2-76页 |
3.2.1 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 第62-69页 |
3.2.2 多环芳烃在土壤-孔隙水中的分配行为及其生物富集效应的预测 | 第69-75页 |
3.2.3 多环芳烃在土-孔隙水中的分配行为及生物富集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7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多环芳烃聚乙烯-水分配系数(KPE)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 第77-9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3页 |
4.1.1 研究对象 | 第77-78页 |
4.1.2 量子化学参数的计算与提取 | 第78-83页 |
4.1.3 建模方法与模型评价准则 | 第8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83-93页 |
4.2.1 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 第83-88页 |
4.2.2 多环芳烃聚乙烯-水分配系数的预测 | 第88-92页 |
4.2.3 多环芳烃的聚乙烯-水分配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2-9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燃料碳烟中多环芳烃生物可及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 第94-10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7页 |
5.1.1 研究对象 | 第94-95页 |
5.1.2 量子化学参数的计算与提取 | 第95-96页 |
5.1.3 建模方法与模型评价准则 | 第96-9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3页 |
5.2.1 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 第97-99页 |
5.2.2 燃料碳烟中多环芳烃生物可及性的预测 | 第99-102页 |
5.2.3 燃料碳烟中多环芳烃生物可及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2-10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附件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