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复合电介质材料基础理论 | 第11-16页 |
1.2.1 电介质的极化 | 第11-12页 |
1.2.2 复介电系数 | 第12-13页 |
1.2.3 聚合物基高介电复合材料理论模型 | 第13-16页 |
1.3 聚合物基高介电复合材料 | 第16-23页 |
1.3.1 铁电填料/聚合物基介电复合材料 | 第16-18页 |
1.3.2 导电填料/聚合物基介电复合材料 | 第18-21页 |
1.3.3 多填料聚合物基介电复合材料 | 第21-23页 |
1.4 导电填料改性 | 第23-30页 |
1.4.1 掺杂/修饰改性 | 第23-25页 |
1.4.2 原位复合改性 | 第25-27页 |
1.4.3 表面包覆改性 | 第27-30页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样品制备与性能表征 | 第31-37页 |
2.1 原料及仪器设备 | 第31-33页 |
2.1.1 实验材料和化学试剂 | 第31-32页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2-33页 |
2.2 样品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1 炭黑表面氧化 | 第33页 |
2.2.2 CB@SiO_2粉体的制备 | 第33页 |
2.2.3 CB@TiO_2粉体的制备 | 第33页 |
2.2.4 BaTiO_3粉体的表面处理 | 第33页 |
2.2.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3-34页 |
2.3 测试表征方法 | 第34-37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 | 第34页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4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4-35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5页 |
2.3.5 介电性能表征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炭黑/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 | 第37-43页 |
3.1 炭黑的显微结构 | 第37-38页 |
3.2 炭黑添加量对炭黑/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 第38-42页 |
3.2.1 介电系数 | 第38-40页 |
3.2.2 介电损耗 | 第40-41页 |
3.2.3 电导率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炭黑改性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 第43-56页 |
4.1 改性炭黑的显微结构 | 第43-45页 |
4.1.1 CB@SiO_2粉体的显微结构 | 第43-44页 |
4.1.2 CB@TiO_2粉体的显微结构 | 第44-45页 |
4.2 改性炭黑对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介电系数的影响 | 第45-50页 |
4.2.1 S-CB/Epoxy复合材料的介电系数 | 第45-48页 |
4.2.2 T-CB/Epoxy复合材料的介电系数 | 第48-50页 |
4.3 改性炭黑对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介电损耗的影响 | 第50-53页 |
4.3.1 S-CB/Epoxy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 | 第50-51页 |
4.3.2 T-CB/Epoxy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 | 第51-52页 |
4.3.3 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对比 | 第52-53页 |
4.4 改性炭黑对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CB@TiO_2/BaTiO_3/Epoxy复合材料介电性能 | 第56-68页 |
5.1 钛酸钡改性 | 第56-58页 |
5.2 钛酸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介电性能 | 第58-59页 |
5.3 CB@TiO_2/BaTiO_3/Epoxy复合材料性能探究 | 第59-66页 |
5.3.1 CB@TiO_2/BaTiO_3/Epoxy三相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9-60页 |
5.3.2 T-CB添加量对T-CB/BaTiO_3/Epoxy复合材料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3 T-CB添加量对T-CB/BaTiO_3/Epoxy复合材料介电系数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4 T-CB添加量对T-CB/BaTiO_3/Epoxy复合材料介电损耗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5 T-CB添加量对T-CB/BaTiO_3/Epoxy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6 CB/BaTiO_3/Epoxy与T-CB/BaTiO_3/Epoxy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对比 | 第64-65页 |
5.3.7 钛酸钡的添加量对T-CB/BaTiO_3/Epoxy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