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水体中硝酸盐的污染来源 | 第12-13页 |
1.2.1 饮用水源中硝酸盐来源 | 第12-13页 |
1.2.2 海水和淡水养殖中硝酸盐来源 | 第13页 |
1.2.3 工业废水中的硝酸盐来源 | 第13页 |
1.3 水体中硝酸盐污染的危害 | 第13-14页 |
1.4 脱氮技术 | 第14-16页 |
1.4.1 物理化学法 | 第14页 |
1.4.2 生物法 | 第14-16页 |
1.5 好氧反硝化理论 | 第16-18页 |
1.5.1 硝酸盐还原酶 | 第17页 |
1.5.2 亚硝酸盐还原酶 | 第17页 |
1.5.3 一氧化氮还原酶 | 第17-18页 |
1.5.4 氧化亚氮还原酶 | 第18页 |
1.6 反硝化过程中间产物N_2O的排放 | 第18-19页 |
1.7 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7.1 PCR-DGGE技术 | 第19-20页 |
1.7.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第20-21页 |
1.7.3 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21-22页 |
1.8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2-24页 |
1.8.1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新型填料反应器启动运行及其影响因素 | 第24-38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4-27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24页 |
2.1.2 培养基和模拟废水 | 第24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1.4 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1.5 实验装置 | 第25-27页 |
2.2 填料床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 | 第27-32页 |
2.2.1 挂膜及启动 | 第27-28页 |
2.2.2 运行状况 | 第28-32页 |
2.3 不同影响因素对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32-36页 |
2.3.1 C/N对处理效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2 pH对处理效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3 温度对处理效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4 SO_4~-冲击对处理效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 第38-48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8-40页 |
3.1.1 样品来源 | 第38页 |
3.1.2 DNA提取 | 第38页 |
3.1.3 高通量测序方法 | 第38-39页 |
3.1.4 OTUs的划分 | 第39-40页 |
3.2 微生物多样性及分类学分析 | 第40-46页 |
3.2.1 各阶段样品中门水平的微生物组成和相对丰度 | 第40-42页 |
3.2.2 各阶段样品中纲水平的微生物组成和相对丰度 | 第42-43页 |
3.2.3 各阶段样品中属水平的微生物组成和相对丰度 | 第43-46页 |
3.2.4 各阶段样品韦恩图分析 | 第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反硝化菌群释放N_2O特性的研究 | 第48-57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8-50页 |
4.1.1 培养基 | 第48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4.1.3 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4.1.4 续批式生物反应器 | 第49-50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50-56页 |
4.2.1 C/N对反硝化菌群产N_2O的影响 | 第50-52页 |
4.2.2 NO_3~--N浓度对反硝化菌群产N_2O的影响 | 第52-54页 |
4.2.3 NO_2~--N浓度对反硝化菌群产N_2O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