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1.1 生物柴油的定义 | 第13页 |
1.2 生物柴油的性能 | 第13-14页 |
1.3 生物柴油的发展情况 | 第14-18页 |
1.3.1 生物柴油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 第14-16页 |
1.3.1.1 美国 | 第15页 |
1.3.1.2 欧盟国家 | 第15-16页 |
1.3.1.3 其它国家 | 第16页 |
1.3.2 生物柴油在中国的发展 | 第16-18页 |
1.4 生物柴油生产方法 | 第18-21页 |
1.4.1 直接混合法 | 第18页 |
1.4.2 微乳化法 | 第18页 |
1.4.3 高温热裂解法 | 第18页 |
1.4.4 化学酯交换法 | 第18-19页 |
1.4.5 生物酶催化法 | 第19页 |
1.4.6 超临界甲醇法 | 第19页 |
1.4.7 制备方法的优劣对比 | 第19-21页 |
1.5 固体催化剂 | 第21-26页 |
1.5.1 固体酸催化剂 | 第21-22页 |
1.5.2 固体碱催化剂 | 第22-24页 |
1.5.2.1 非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 | 第22-23页 |
1.5.2.2 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 | 第23-24页 |
1.5.3 固定化酶催化剂 | 第24-25页 |
1.5.4 固体催化剂的发展方向 | 第25-26页 |
1.6 现阶段我国生物柴油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1.7 我国生产生物柴油的对策 | 第26-27页 |
1.8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K-Al催化剂催化精制菜籽油制备生物柴油 | 第29-40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29页 |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9-30页 |
2.1.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0页 |
2.1.4 酯交换反应合成生物柴油实验 | 第30-31页 |
2.1.4.1 多相催化酯交换反应实验流程图 | 第30页 |
2.1.4.2 酯交换反应实验 | 第30-31页 |
2.1.4.3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实验 | 第31页 |
2.1.5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1-32页 |
2.1.5.1 脂肪酸甲酯化 | 第31页 |
2.1.5.2 气相色谱条件 | 第31-32页 |
2.1.5.3 生物柴油气相色谱内标法定量分析 | 第3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2.2.1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2-33页 |
2.2.1.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2-33页 |
2.2.1.2 酯交换率的计算 | 第33页 |
2.2.2 单因素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分析 | 第33-35页 |
2.2.2.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2.2 醇油摩尔比的影响 | 第34页 |
2.2.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4-35页 |
2.2.2.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5页 |
2.2.3 酯交换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5-37页 |
2.2.4 含水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2.5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38页 |
2.3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固体双功能催化剂K-Mg-Al催化菜籽毛油制备生物柴油 | 第40-6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3.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40页 |
3.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0页 |
3.1.3 菜籽油的理化分析 | 第40-41页 |
3.1.3.1 酸价的测定 | 第40-41页 |
3.1.3.2 皂化值的测定 | 第41页 |
3.1.3.3 碘值的测定 | 第41页 |
3.1.3.4 水分的测定 | 第41页 |
3.1.3.5 比重 | 第41页 |
3.1.4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41页 |
3.1.5 催化剂表征采用的方法 | 第41-42页 |
3.1.5.1 固体催化剂的X射线衍射测试 | 第41页 |
3.1.5.2 固体催化剂的电镜测试 | 第41页 |
3.1.5.3 固体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测定 | 第41-42页 |
3.1.5.4 程序升温脱附 | 第4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2-63页 |
3.2.1 菜籽毛油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3.2.1.1 酸值的测定 | 第42页 |
3.2.1.2 皂化值的测定 | 第42页 |
3.2.1.3 碘值的测定 | 第42页 |
3.2.1.4 水分 | 第42页 |
3.2.1.5 密度的测定 | 第42页 |
3.2.1.6 菜籽毛油平均分子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3.2.2 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3-47页 |
3.2.2.1 空白试验 | 第43页 |
3.2.2.2 不同载体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2.3 不同摩尔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4页 |
3.2.2.4 煅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2.5 煅烧时间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2.6 催化剂粒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3 催化剂各项参数的研究 | 第47-50页 |
3.2.3.1 固体催化剂的X射线衍射测试 | 第47-48页 |
3.2.3.2 固体催化剂的电镜测试 | 第48页 |
3.2.3.3 固体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 第48-50页 |
3.2.4 反应条件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0-52页 |
3.2.4.1 醇油比对反应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4.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51页 |
3.2.4.3 反应温度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4.4 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2页 |
3.2.5 酯交换反应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52-58页 |
3.2.6 含水量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3.2.7 游离脂肪酸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9页 |
3.2.8 助溶剂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3.2.9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60-61页 |
3.2.11 催化剂的再生探讨 | 第61-63页 |
3.2.10.1 催化剂洗涤、煅烧后再生 | 第61-62页 |
3.2.10.2 补充主催化剂煅烧后再生 | 第62-63页 |
3.3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5-66页 |
4.1 结论 | 第65页 |
4.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65页 |
4.3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