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脱硝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氮氧化物的生成与控制 | 第14-16页 |
1.2.1 NO_x生成机理 | 第14-15页 |
1.2.2 NO_x控制技术 | 第15-16页 |
1.2.3 NO_x处理的新工艺 | 第16页 |
1.3 等离子体技术 | 第16-19页 |
1.3.1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1.3.2 等离子体的放电形式 | 第17-18页 |
1.3.3 低温等离子体的化学反应过程 | 第18-19页 |
1.4 等离子体技术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19-20页 |
1.5 等离子体技术脱除氮氧化物研究 | 第20-21页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1-22页 |
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22-28页 |
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3页 |
2.3 脱硝试验平台 | 第23-28页 |
2.3.1 配气系统 | 第23页 |
2.3.2 实验平台的设计与搭建 | 第23-26页 |
2.3.3 实验步骤 | 第26-28页 |
3 催化剂脱硫脱硝性能测试 | 第28-38页 |
3.1 催化剂脱硫性能测试 | 第29-31页 |
3.1.1 负载量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2 反应温度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 催化剂脱硝性能测试 | 第31-34页 |
3.2.1 负载量对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2 反应温度对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催化剂同时脱硫脱硝反应 | 第34-36页 |
3.4 小结 | 第36-38页 |
4 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脱硝 | 第38-44页 |
4.1 等离子体脱硝性能测试 | 第38-40页 |
4.1.1 等离子体脱硝机理 | 第38-39页 |
4.1.2 功率对等离子体脱硝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3 温度对等离子体脱硝率的影响 | 第40页 |
4.2 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脱硝 | 第40-43页 |
4.2.1 布置方式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2 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对脱硝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小结 | 第43-44页 |
5 低温区间协同脱硝性能 | 第44-58页 |
5.1 以NH_3为还原剂脱硝 | 第44-48页 |
5.1.1 温度对NH_3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4-46页 |
5.1.2 功率对NH_3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6-48页 |
5.2 以CH_4为还原剂脱硝 | 第48-51页 |
5.2.1 温度对CH_4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8-50页 |
5.2.2 功率对CH_4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5.3 以CO为还原剂脱硝 | 第51-54页 |
5.3.1 温度对CO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5.3.2 功率对CO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5.4 小结 | 第54-58页 |
6 部分烟气等离子体脱硝 | 第58-64页 |
6.1 温度对部分烟气等离子体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6.2 功率对部分烟气等离子体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6.3 能耗计算 | 第61页 |
6.4 小结 | 第61-64页 |
7 结论 | 第64-68页 |
7.1 课题总结 | 第64-67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化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