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研究评述 | 第22-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6-27页 |
2 集体土地利用与流转现状 | 第27-44页 |
·湖北省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 第27-33页 |
·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 第27-30页 |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 第30-33页 |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2003-2008) | 第33-39页 |
·各种类型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 第33-34页 |
·土地利用速度分析 | 第34-36页 |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第36-37页 |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 第37-39页 |
·湖北省耕地占用情况 | 第39-44页 |
·改革开放以来耕地面积变化的三个阶段 | 第39-41页 |
·从土地出让金和耕地占用税看耕地流转变化 | 第41-42页 |
·耕地占用强度地区分布 | 第42-44页 |
3 集体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实证分析 | 第44-56页 |
·基本模型 | 第44-45页 |
·变量与数据 | 第45-47页 |
·回归分析 | 第47-51页 |
·因果检验 | 第51-54页 |
·岭回归分析 | 第54-56页 |
4 集体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受损的田野调查 | 第56-68页 |
·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 | 第56-60页 |
·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状况 | 第56-58页 |
·农民失地后的就业状况 | 第58-59页 |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状况 | 第59-60页 |
·访谈反映的突出问题 | 第60-68页 |
·村干部反映的突出问题 | 第60-63页 |
·村民失地后反映的核心问题 | 第63-68页 |
5 集体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受损的根源 | 第68-83页 |
·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 第68-72页 |
·我国耕地面积已逼近 18 亿亩红线 | 第68-69页 |
·土地违法案件居高不下 | 第69-70页 |
·征占耕地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 | 第70-72页 |
·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实证分析 | 第72-76页 |
·原始数据 | 第72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72-73页 |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 第73-74页 |
·模型设定 | 第74-75页 |
·统计检验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页 |
·农民权益受损的宪法根源 | 第76-83页 |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的形式 | 第76-77页 |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反映出的问题 | 第77-79页 |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单向流转根源于宪法条款的冲突 | 第79-80页 |
·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角度修改宪法第十条的理由 | 第80-83页 |
6 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探索与障碍 | 第83-97页 |
·集体土地流转的典型模式 | 第83-85页 |
·南海模式 | 第83-84页 |
·芜湖模式 | 第84页 |
·昆山模式 | 第84-85页 |
·湖北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 | 第85-88页 |
·湖北省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 | 第85页 |
·湖北省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 | 第85-88页 |
·全国各地集体土地流转实践取得的成效 | 第88-89页 |
·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上的突破 | 第89-94页 |
·《决定》对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上有三大突破 | 第89-91页 |
·《决定》的突破集中体现了对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的尊重与保护 | 第91-94页 |
·集体土地流转在落实《决定》精神时面临的障碍 | 第94-97页 |
·落实《决定》精神与当前相关法规冲突 | 第94-95页 |
·国土资源部对《决定》的解读使得《决定》的精神无法得到落实 | 第95-97页 |
7 国外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土地发展权 | 第97-111页 |
·土地发展权在英、美、法各国的实践 | 第97-100页 |
·英国的土地发展权制度 | 第97-99页 |
·美国的土地发展权制度 | 第99-100页 |
·法国的土地发展权制度 | 第100页 |
·对土地发展权的认识 | 第100-104页 |
·土地发展权是一项从土地所有权中派生出来可以独立行使的财产权 | 第100-101页 |
·土地发展权的不同归属反映了对土地增值收益归属的不同认识 | 第101-103页 |
·土地发展权是土地用途管制机制市场化的产物 | 第103-104页 |
·土地发展权的缺失引发诸多问题 | 第104-110页 |
·土地发展权收益博弈的主战场 | 第104-106页 |
·土地发展权缺位引发社会综合症 | 第106-108页 |
·被逼出来的土地发展权制度化试点 | 第108-110页 |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有必要借鉴土地发展权制度 | 第110-111页 |
8 基于农民权益保护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体系设计 | 第111-122页 |
·设计土地流转制度体系须从政府立场中立原则出发 | 第111-112页 |
·从平等保护集体土地来修订土地管理法 | 第112-114页 |
·禁止政府以任何理由征收集体土地 | 第113页 |
·让农民集体土地在城中市中与国有土地并存 | 第113页 |
·城市按土地出让价使用农民集体土地 | 第113-114页 |
·引入土地发展权制度 | 第114-117页 |
·保障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 第114-115页 |
·设置集体土地发展权 | 第115页 |
·明确集体土地发展权的归属 | 第115-116页 |
·国家不经营土地发展权 | 第116页 |
·建立集体土地发展权流转制度 | 第116-117页 |
·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 第117-119页 |
·结合经济发展状况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 | 第117-118页 |
·理顺集体经济组织的外部关系 | 第118-119页 |
·开展基于农民权益保护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体系试点 | 第119-122页 |
·试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119-120页 |
·从两方面推进试点工作 | 第120-122页 |
9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附录 1: 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卷调查表 | 第134-139页 |
附录 2: 个人基本情况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