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基地千枚岩斜坡倾倒变形及失稳机理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6页 |
1.2.1 岩质斜坡倾倒变形失稳案例 | 第13-19页 |
1.2.2 岩质斜坡倾倒变形分类 | 第19-23页 |
1.2.3 岩质斜坡倾倒变形失稳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2.4 岩质斜坡倾倒变形失稳机制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2章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 第29-39页 |
2.1 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 第29-33页 |
2.1.1 区域地形地貌 | 第29-30页 |
2.1.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30-32页 |
2.1.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 第32-33页 |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33-39页 |
2.2.1 气候水文 | 第33-34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34-36页 |
2.2.3 地层岩性 | 第36页 |
2.2.4 地质构造 | 第36-37页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7-39页 |
第3章 西山村斜坡倾倒变形失稳机制研究 | 第39-59页 |
3.1 斜坡结构特征 | 第39-49页 |
3.1.1 地形线的确定 | 第39-46页 |
3.1.2 坡体结构特征 | 第46-49页 |
3.2 研究区滑坡结构特征 | 第49-56页 |
3.2.1 滑体结构特征 | 第49-54页 |
3.2.2 滑带特征 | 第54-56页 |
3.3 西山村斜坡倾倒失稳机制定性分析 | 第56-59页 |
3.3.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57页 |
3.3.2 西山村斜坡变形失稳“概念模型”建立 | 第57-59页 |
第4章 岩体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59-70页 |
4.1 岩体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第59-64页 |
4.1.1 块体密度与含水率试验 | 第59-60页 |
4.1.2 岩石单轴压缩试验 | 第60-62页 |
4.1.3 岩石直剪试验 | 第62-64页 |
4.2 研究区岩体质量评价 | 第64-70页 |
4.2.1 工程岩体分级 | 第65-68页 |
4.2.2 研究区岩体力学参数取值 | 第68-70页 |
第5章 西山村斜坡倾倒失稳机理底摩擦试验研究 | 第70-78页 |
5.1 试验方案 | 第70-72页 |
5.1.1 试验目的 | 第70页 |
5.1.2 试验原理 | 第70-72页 |
5.2 模型设计及试验 | 第72-74页 |
5.2.1 模型设计 | 第72-73页 |
5.2.2 试验步骤 | 第73-74页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4-78页 |
第6章 西山村斜坡倾倒失稳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 第78-98页 |
6.1 离散元数值模拟思路及方案 | 第78页 |
6.2 计算模型建立 | 第78-81页 |
6.2.1 几何模型建立 | 第79页 |
6.2.2 模型介质类型与参数选取 | 第79-80页 |
6.2.3 网格化与边界条件 | 第80-81页 |
6.3 陡坡段河谷形成过程中斜坡演化特征分析 | 第81-86页 |
6.3.1 斜坡应力场演化特征 | 第81-82页 |
6.3.2 斜坡变形特征 | 第82-86页 |
6.4 斜坡变形失稳过程及机制模拟分析 | 第86-96页 |
6.4.1 坡脚变形失稳过程及机制分析 | 第86-93页 |
6.4.2 坡脚倾倒失稳对上部斜坡影响分析 | 第93-96页 |
6.5 小结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