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 第15-16页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7-18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8-19页 |
第2章 消费公益诉讼概述 | 第19-26页 |
2.1 消费公益诉讼的概念与特征 | 第19-21页 |
2.1.1 消费公益诉讼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消费公益诉讼的特征 | 第20-21页 |
2.2 消费公益诉讼当事人适格理论 | 第21-22页 |
2.3 消费公益诉讼的模式 | 第22-24页 |
2.3.1 集团诉讼模式 | 第22-23页 |
2.3.2 团体诉讼模式 | 第23页 |
2.3.3 民事公诉模式 | 第23页 |
2.3.4 公民诉讼模式 | 第23-24页 |
2.4 践行消费公益诉讼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2.4.1 节约诉讼资源 | 第24页 |
2.4.2 弥补监管不足 | 第24-25页 |
2.4.3 防控大规模侵权事件 | 第25页 |
2.5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消费公益诉讼问题分析 | 第26-34页 |
3.1 我国消费公益诉讼现状 | 第26-27页 |
3.2 我国消费公益诉讼践行的障碍分析 | 第27-33页 |
3.2.1 受案范围模糊 | 第27-28页 |
3.2.2 原告限制过窄 | 第28-30页 |
3.2.3 赔偿请求缺位 | 第30-31页 |
3.2.4 相关细则不明 | 第31-33页 |
3.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消费公益诉讼的域外借鉴 | 第34-39页 |
4.1 域外公益诉讼制度概况 | 第34-36页 |
4.1.1 美国 | 第34-35页 |
4.1.2 德国 | 第35-36页 |
4.2 域外公益诉讼的经验参考 | 第36-38页 |
4.2.1 受案范围方面 | 第36页 |
4.2.2 诉讼主体方面 | 第36-37页 |
4.2.3 赔偿请求方面 | 第37页 |
4.2.4 利益分配方面 | 第37-38页 |
4.2.5 诉讼费用方面 | 第38页 |
4.3 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推进我国消费公益诉讼践行的建议 | 第39-47页 |
5.1 明确受案范围,激活现有制度 | 第39-40页 |
5.2 适当扩展主体,增强起诉动力 | 第40-42页 |
5.2.1 借力法律援助,增强组织协调 | 第40-41页 |
5.2.2 附条件地允许公民提起消费公益诉讼 | 第41-42页 |
5.3 拓宽请求类型,广泛维护公益 | 第42-43页 |
5.4 具化相关细则,完善制度衔接 | 第43-46页 |
5.4.1 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激活证据保全制度 | 第43-44页 |
5.4.2 增加费用分担途径,降低诉讼费用成本 | 第44页 |
5.4.3 合理分配诉讼所得,激励约束机制并行 | 第44-46页 |
5.5 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1、结论 | 第47页 |
2、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