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印度佛教“传东不传西”的原因—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交流视角加以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23页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第9-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文写作目标第11-19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2页
    四、写作难点第22-23页
第一章 印度佛教西传失利的直接原因第23-40页
    第一节 印度佛教向古代西方世界传播的基本情况第23-24页
    第二节 印度佛教在希腊—罗马世界存在时间的合理推断第24-26页
    第三节 印度佛教所具有的理论优势第26-33页
        一、人类抽象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第26-27页
        二、哲理层面的比较:“轴心时代”本体论概念之间的差别第27-31页
        三、现实层面的解释力比较:救赎论与业报轮回第31-33页
    第四节 印度佛教并不适合传播对象的思维水平第33-40页
        一、苏格拉底与基督耶稣之死——唯灵论的失败第33-35页
        二、“业报轮回”思想败于“救赎论”思想的可能性分析第35-36页
        三、事实层面的几个例证第36-40页
第二章 印度佛教向东传播获得成功的原因第40-51页
    第一节 印度佛教降低思维“门槛”的一些改变第40-44页
        一、“小传统”层面的具象化、简易化、实体化第40-42页
        二、“大传统”层面的“格义”第42-43页
        三、佛教所遇到的困境第43-44页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有无之争”第44-48页
        一、以王弼为代表的“贵无”思想第45-46页
        二、以郭象为代表的“崇有”思想第46-48页
    第三节 “有无之争”给予佛教的机会第48-51页
第三章 印度佛教难以西传的深层次原因第51-67页
    第一节 佛教东传成功经验的实质第51-53页
        一、“格义”与“有无之争”的核心第51页
        二、“无”思想的本质第51-53页
    第二节 佛教西传难以采用东传成功经验的深层次原因第53-60页
        一、古代西方思想中缺少“无”的思想第53-54页
        二、古代西方思想中缺少“无”思想的原因第54-57页
        三、历史的变故与思想的转型第57-60页
    第三节 除思想文化因素外印度佛教难以西传的其他社会历史原因第60-63页
        一、城邦制度与外来传统第60-62页
        二、经济上的原因第62-63页
        三、其他历史原因第63页
    第四节 印度佛教向其他地区的传播以及在本土的衰亡第63-67页
        一、印度佛教向其他地区的传播第63-64页
        二、印度佛教在本土的衰亡第64-67页
结语第67-72页
参考文献第72-79页
致谢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间宗教的社会性及其个体化趋势--以河村为例
下一篇:绛阳钦则旺波及其他的“宗派无偏向”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