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行书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et | 第4页 |
| 引言 | 第7-10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7页 |
| (二) 研究目的、方法与内容思路 | 第7-8页 |
| (三) 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8-10页 |
| 一、何绍基书学审美 | 第10-19页 |
| (一) 篆分遗意 | 第10-15页 |
| 1、论书以篆分意度为标准 | 第11页 |
| 2、学书以溯源篆分为法则 | 第11-13页 |
| 3、作书熔铸篆分遗意 | 第13-15页 |
| (二) 重骨轻姿 | 第15-16页 |
| (三) 何绍基各体书概述 | 第16-19页 |
| 二、何绍基行书 | 第19-25页 |
| (一) 行书分期 | 第19-23页 |
| 1、根植于颜体 | 第19-20页 |
| 2、参合唐代碑刻 | 第20-22页 |
| 3、篆隶遗意化之 | 第22-23页 |
| (二) 何绍基行书创作特征 | 第23-25页 |
| 1、临创一体 | 第23页 |
| 2、碑帖兼容 | 第23-25页 |
| 三、何绍基行书书风影响 | 第25-40页 |
| (一) 对清末民初书家的影响 | 第25-28页 |
| 1、杨守敬 | 第25-26页 |
| 2、李瑞清 | 第26-27页 |
| 3、郭风惠 | 第27-28页 |
| (二) 对当代书家的启示 | 第28-34页 |
| 1、代表书家 | 第28-29页 |
| 2、用笔与结体 | 第29-30页 |
| 3、章法与墨法 | 第30-33页 |
| 4、风格特征 | 第33-34页 |
| (三) 何绍基行书临习体会 | 第34-40页 |
| 1、临摹心得 | 第34-35页 |
| 2、创作体会 | 第35-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作)及科研情况 | 第45-46页 |
| 作品集 | 第46-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