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前言 | 第11-13页 |
1.2 相继增压技术的研究发展 | 第13-18页 |
1.2.1 相继增压柴油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相继增压柴油机切换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1.2.3 相继增压柴油机切换过程的性能改善方法 | 第16-18页 |
1.3 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简介 | 第18-19页 |
1.3.2 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3 多次喷射及其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基于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相继增压柴油机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3-39页 |
2.1 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2.1.1 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GT-suite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2.1.2 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 GT-suite 模型仿真结果 | 第24-25页 |
2.2 柴油机工作过程数学模型 | 第25-32页 |
2.2.1 缸内工作过程数学模型 | 第26-29页 |
2.2.2 涡轮增压器计算模型 | 第29-30页 |
2.2.3 进排气管计算模型 | 第30-31页 |
2.2.4 中冷器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2.3 TBD620V12 STC柴油机稳态模型建立 | 第32-38页 |
2.3.1 TBD620V12 STC柴油机简介 | 第32-34页 |
2.3.2 TBD620V12 STC柴油机GT-power模型建立 | 第34-36页 |
2.3.3 TBD620V12 STC柴油机GT-power模型仿真结果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TBD620V12 STC柴油机瞬态切换过程性能研究 | 第39-55页 |
3.1 相继增压系统切换点确定 | 第39-40页 |
3.2 相继增压系统切换过程控制模型 | 第40-44页 |
3.2.1 相继增压系统切换控制方法 | 第40-42页 |
3.2.2 GT-power与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 | 第42-44页 |
3.3 相继增压系统切换过程阀门控制策略 | 第44-47页 |
3.3.1 受控增压器切入过程 | 第44-46页 |
3.3.2 受控增压器切出过程 | 第46-47页 |
3.4 相继增压系统切换过程性能仿真研究 | 第47-51页 |
3.4.1 受控增压器切入过程性能研究 | 第47-49页 |
3.4.2 受控增压器切出过程性能研究 | 第49-51页 |
3.5 相继增压系统切换过程燃烧变动研究 | 第51-53页 |
3.5.1 相继增压柴油机瞬态切换燃烧变动概念的提出 | 第51-52页 |
3.5.2 相继增压系统切换过程燃烧变动研究 | 第52-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喷油策略对相继增压柴油机切换过程性能的影响 | 第55-77页 |
4.1 预喷对相继增压柴油机切换过程性能的影响 | 第55-63页 |
4.1.1 预喷时间对相继增压柴油机切换过程性能的影响 | 第56-60页 |
4.1.2 预喷油量对相继增压柴油机切换过程性能的影响 | 第60-63页 |
4.2 后喷对相继增压柴油机切换过程性能的影响 | 第63-71页 |
4.2.1 后喷时间对相继增压柴油机切换过程性能的影响 | 第64-67页 |
4.2.2 后喷油量对相继增压柴油机切换过程性能的影响 | 第67-71页 |
4.3 可变多次喷射策略对相继增压柴油机切换过程性能的影响 | 第71-76页 |
4.3.1 不同喷油策略对切换转速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2 预喷、后喷油量与柴油机转速偏差线性关联 | 第72-73页 |
4.3.3 可变多次喷射策略下柴油机性能仿真 | 第73-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灰色理论在喷油方案优化评价中的应用 | 第77-83页 |
5.1 喷油方案优化评价的问题 | 第77页 |
5.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系统综合评价 | 第77-79页 |
5.3 喷油方案的灰色评价 | 第79-81页 |
5.3.1 确定喷油方案与评价因素 | 第79-80页 |
5.3.2 喷油方案的评价矩阵 | 第80页 |
5.3.3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80-81页 |
5.3.4 确定评价结果 | 第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6章 相继增压柴油机瞬态切换过程控制算法研究 | 第83-91页 |
6.1 经典PID控制的不足 | 第83页 |
6.2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 第83-85页 |
6.2.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 | 第83页 |
6.2.2 RBF神经网络辨识模型 | 第83-85页 |
6.3 RBF-PID神经网络复合控制器设计 | 第85-87页 |
6.3.1 RBF-PID神经网络复合控制器结构 | 第85-86页 |
6.3.2 RBF神经网络输入信号、节点数及网络结构确定 | 第86页 |
6.3.3 相继增压柴油机瞬态切换过程RBF-PID复合控制算法实现 | 第86-87页 |
6.4 相继增压柴油机瞬态切换过程RBF-PID复合控制仿真结果 | 第87-8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