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催化二氧化硅功能材料的制备和改性及其应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二氧化硅薄膜材料 | 第10-16页 |
1.2.1 薄膜材料 | 第10-11页 |
1.2.2 溶胶—凝胶法 | 第11-14页 |
1.2.3 浸渍提拉法 | 第14-15页 |
1.2.4 薄膜开裂问题 | 第15页 |
1.2.5 TEOS的酸催化机理 | 第15-16页 |
1.3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 第16-19页 |
1.3.1 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1.3.2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 | 第17-18页 |
1.3.3 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1.4 二氧化硅粉体材料 | 第19-21页 |
1.4.1 概述 | 第19-20页 |
1.4.2 TEOS的碱催化机理 | 第20-21页 |
1.4.3 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5 核壳结构 | 第21-25页 |
1.5.1 核壳结构材料分类 | 第21-23页 |
1.5.2 核壳结构材料应用 | 第23-25页 |
1.5.3 核壳结构材料制备 | 第25页 |
1.6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25-26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溶胶-凝胶法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 | 第29-39页 |
2.1 前言 | 第29-31页 |
2.1.1 溶胶配比 | 第29-30页 |
2.1.2 催化剂用量 | 第30页 |
2.1.3 干燥工艺 | 第30-31页 |
2.1.4 热处理与基底选择 | 第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31页 |
2.2.2 溶胶合成与薄膜制备 | 第31-33页 |
2.2.3 表征方法 | 第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2.3.1 催化剂浓度对凝胶时间的影响 | 第33-37页 |
2.3.2 反应温度与时间对凝胶时间的影响 | 第37页 |
2.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KH 560 改性二氧化硅溶胶 | 第39-47页 |
3.1 前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40页 |
3.2.2 改性实验 | 第40页 |
3.2.3 表征方法 | 第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3.3.1 改性溶胶红外光谱表征 | 第40-42页 |
3.3.2 改性溶胶热重分析 | 第42页 |
3.3.3 改性剂加入量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4 反应时间与温度的影响 | 第43-45页 |
3.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St?ber法单分散二氧化硅粉体的制备 | 第47-63页 |
4.1 前言 | 第47-4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48页 |
4.2.2 St?ber法制备球形二氧化硅 | 第48页 |
4.2.3 表征方法 | 第48-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1页 |
4.3.1 TEOS浓度对粒径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2 H2O和氨水浓度对粒径的影响 | 第50-56页 |
4.3.3 温度对粒径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4 TEOS浓度较高时的反应机理 | 第58-61页 |
4.4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SiC/Si O_2核壳结构的制备 | 第63-73页 |
5.1 前言 | 第63-6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64页 |
5.2.2 碱性催化包覆 | 第64页 |
5.2.3 酸性催化包覆 | 第64页 |
5.2.4 先酸后碱包覆 | 第64-65页 |
5.2.5 表征方法 | 第6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1页 |
5.3.1 SiC颗粒与包覆后的形貌表征 | 第65-69页 |
5.3.2 不同包覆方式的包覆强度对比 | 第69-71页 |
5.4 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