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章 “新旧共生”与传统建筑概念剖析 | 第18-28页 |
1.1 “新旧共生”概念内涵 | 第18-20页 |
1.1.1 “新旧共生”理论的由来 | 第18-19页 |
1.1.2 传统建筑中的新旧和共生 | 第19-20页 |
1.2 现代背景下的传统建筑 | 第20-26页 |
1.2.1 传统建筑的分类 | 第20-22页 |
1.2.2 传统建筑的发展矛盾 | 第22-24页 |
1.2.3 传统建筑的空间格局 | 第24-26页 |
1.3 传统建筑的空间再生 | 第26-27页 |
1.3.1 空间再生的意义和内涵 | 第26页 |
1.3.2 传统建筑空间的再生 | 第26-27页 |
1.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新旧共生”理念下传统建筑空间 再生的理念和原则 | 第28-40页 |
2.1 “新旧共生”理念下的传统建筑空间再生的理念 | 第28-33页 |
2.1.1 新共生理论 | 第28-30页 |
2.1.2 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绿色发展为指导 | 第30-31页 |
2.1.3 以人为本,尊重历史文脉和空间人文情感 | 第31-32页 |
2.1.4 “新旧”再生中的环境心理 | 第32-33页 |
2.2 “新旧”共生理念下的传统建筑再生原则 | 第33-39页 |
2.2.1 传统建筑空间再生尊重与匹配原则 | 第33-34页 |
2.2.2 传统建筑空间再生的有机和循序渐进原则 | 第34-36页 |
2.2.3 传统建筑空间再生的功能性主导原则 | 第36-39页 |
2.3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新旧”共生理念下的传统建筑空间 再生表达与改造方法 | 第40-57页 |
3.1 “新旧”共生理念下的传统建筑空间再生表达 | 第40-47页 |
3.1.1 “新旧”共生理念下的传统建筑空间再生的空间表达 | 第40-42页 |
3.1.2 “新旧”共生理念下的传统建筑空间再生的语言表达 | 第42-45页 |
3.1.3 “新旧”共生理念下的传统建筑空间再生的模式表达 | 第45-47页 |
3.2 “新旧”共生理念下的空间改造方法 | 第47-57页 |
3.2.1 平面组织和功能布置 | 第47-51页 |
3.2.2 历史人文和场所精神重建 | 第51-52页 |
3.2.3 物品陈设和材料肌理 | 第52-55页 |
3.2.4 光影塑造和多元色彩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与苏州民宿实践 | 第57-70页 |
4.1 案例分析 | 第57-64页 |
4.1.1 浙江莫干山民宿改造 | 第57-60页 |
4.1.2 霸王岭雨林老屋酒店改造项目 | 第60-62页 |
4.1.3 松阳县沿坑岭头村 “柿子红了”民宿改造项目 | 第62-64页 |
4.2 苏州民宿改造案例实践 | 第64-70页 |
4.2.1 项目概况及改造分析 | 第64页 |
4.2.2 改造设计说明 | 第64-68页 |
4.2.3 设计方案小结 | 第68-70页 |
归纳与总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