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论题的来源 | 第8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9-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简介 | 第15-17页 |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 第15-16页 |
·公共危机管理方法论 | 第16-17页 |
·博弈论理论简介 | 第17-19页 |
·博弈论理论简述 | 第17页 |
·防震减灾管理体系的博弈论分析框架概述 | 第17-18页 |
·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囚徒困境和委托代理 | 第18-19页 |
·运用公共危机管理和博弈论理论分析防震减灾管理问题的依据 | 第19-21页 |
3 地震活动背景和我国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 | 第21-36页 |
·防震减灾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破坏性地震概念 | 第21页 |
·防震减灾的概念 | 第21页 |
·防震减灾管理体系的概念 | 第21-22页 |
·中国自然状况和地震活动背景 | 第22-23页 |
·中国自然状况 | 第22页 |
·中国地震活动背景 | 第22-23页 |
·中国防震减灾管理现状 | 第23-34页 |
·中国防震减灾工作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中国防震减灾管理的环境 | 第24-25页 |
·中国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 第25-27页 |
·中国防震减灾管理运行机制 | 第27-31页 |
·中国防震减灾管理分类 | 第31页 |
·汶川地震处置情况 | 第31-33页 |
·青海地震处置情况 | 第33-34页 |
·云南防震减灾管理 | 第34-36页 |
·云南地震活动背景 | 第34页 |
·云南省地震局职能职责 | 第34页 |
·云南防震减灾管理现状 | 第34-36页 |
4 各国防震减灾管理情况 | 第36-42页 |
·防震减灾管理体制-以美国为例 | 第36-39页 |
·美国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 第36-37页 |
·美国防震减灾管理体制的特点 | 第37-38页 |
·从地震看美国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 第38-39页 |
·防震减灾管理运行机制-以日本为例 | 第39-40页 |
·日本地理概况 | 第39页 |
·注重防御的防震减灾管理运行机制 | 第39-40页 |
·从阪神·淡路地震看日本防震减灾运行机制 | 第40页 |
·防震减灾管理法制-以俄罗斯为例 | 第40-42页 |
·俄罗斯概况 | 第41页 |
·健全的俄罗斯防震减灾管理法制 | 第41-42页 |
5 各国防震减灾管理体系的比较与分析 | 第42-48页 |
·管理体制比较 | 第42-43页 |
·法制比较 | 第43-44页 |
·运行机制比较 | 第44-48页 |
·准备对策比较 | 第44-46页 |
·反应对策比较 | 第46页 |
·恢复对策比较 | 第46-48页 |
6 完善中国防震减灾管理体系 | 第48-61页 |
·构建综合性防灾减灾部门 | 第49-52页 |
·变分部门和分类别的单一管理模式为条块结合分级负责模式 | 第49-50页 |
·职责明确及细化 | 第50-51页 |
·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 第51-52页 |
·预防阶段主要做好抗震设防工作 | 第52-54页 |
·抗震设防工程的强制推行 | 第52-53页 |
·保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效 | 第53-54页 |
·准备阶段主要做好应急预案演练 | 第54-56页 |
·地震监测 | 第54页 |
·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 | 第54-55页 |
·专业救援队建设 | 第55-56页 |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职能职责的明确 | 第56页 |
·反应阶段主要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 | 第56-58页 |
·监测系统基础观测数据的有效获取 | 第56-57页 |
·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共享 | 第57-58页 |
·发挥媒体信息导向作用 | 第58页 |
·恢复重建阶段主要探索风险保障机制 | 第58-60页 |
·建筑物重建 | 第58-59页 |
·心理干预 | 第59页 |
·推行保险 | 第59-60页 |
·完善相关法规和规章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