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一、引言 | 第7-22页 |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20页 |
| 1、聚丙烯纤维锂渣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2、混凝土梁荷载耦合加载装置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3、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 第20页 |
| (三)课题来源 | 第20-21页 |
| (四)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1、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2、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二、试验概况 | 第22-28页 |
| (一)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 | 第22-23页 |
| 1、试验原材料 | 第22页 |
| 2、试验配合比设计 | 第22-23页 |
| (二)试验设备 | 第23-25页 |
| (三)冷热循环制度的确定 | 第25页 |
| (四)加载装置制作 | 第25-28页 |
| 三、冷热循环后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微观形貌变化 | 第28-37页 |
| (一)试块制作及养护 | 第28页 |
| (二)冷热循环后混凝土立方体试块外观形貌变化 | 第28-29页 |
| (三)冷热循环后混凝土立方体抗压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 1、冷热循环后混凝土立方体抗压破坏过程及形态 | 第29-30页 |
| 2、冷热循环后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变化 | 第30-31页 |
| (四)锂渣混凝土的水化 | 第31-32页 |
| (五)冷热循环后混凝土微观形貌变化 | 第32-36页 |
| (六)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四、冷热循环-荷载耦合下混凝土梁受弯试验 | 第37-44页 |
| (一)试验原材料 | 第37页 |
| 1、混凝土 | 第37页 |
| 2、钢筋 | 第37页 |
| (二)混凝土梁设计与制作 | 第37-40页 |
| 1、混凝土梁设计 | 第37-38页 |
| 2、混凝土梁制作 | 第38-40页 |
| (三)受弯试验测点布置与加载方案 | 第40-41页 |
| 1、测点布置 | 第40页 |
| 2、加载方案 | 第40-41页 |
| (四)安装加载装置 | 第41-44页 |
| 五、混凝土梁受弯试验结果分析 | 第44-64页 |
| (一)冷热循环-荷载耦合后混凝土梁外观形貌变化 | 第44-45页 |
| (二)冷热循环-荷载耦合后混凝土梁应力应变曲线变化 | 第45-50页 |
| 1、冷热循环-荷载耦合后混凝土梁平截面应力应变曲线变化 | 第45-47页 |
| 2、冷热循环-荷载耦合后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变化 | 第47-49页 |
| 3、冷热循环-荷载耦合后受力筋应力应变曲线变化 | 第49-50页 |
| (三)冷热循环-荷载耦合后混凝土梁的裂缝 | 第50-59页 |
| 1、冷热循环-荷载耦合后混凝土梁开裂荷载 | 第50-52页 |
| 2、冷热循环-荷载耦合后混凝土梁裂缝图 | 第52-57页 |
| 3、冷热循环-荷载耦合后混凝土梁的裂缝发展情况 | 第57-58页 |
| 4、冷热循环-荷载耦合后混凝土梁最大裂缝宽度 | 第58-59页 |
| (四)冷热循环-荷载耦合后混凝土梁极限荷载变化 | 第59-60页 |
| (五)冷热循环-荷载耦合后混凝土梁的变形 | 第60-61页 |
| (六)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 六、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 (一)结论 | 第64-66页 |
| (二)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