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滴形涡发生器强化矩形通道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符号说明第6-10页
1 绪论第10-24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1.1 能源现状及新能源利用现状第10-11页
        1.1.2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第11页
    1.2 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第11-14页
        1.2.1 立式集热板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提出第11-12页
        1.2.2 立式集热板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发展第12-13页
        1.2.3 立式集热板式太阳能发电系统遇到的难题第13-14页
    1.3 立式集热板式太阳能发电系统集热通道的强化传热第14-18页
        1.3.1 集热通道内的热力循环及强化传热的方法的选择第14-15页
        1.3.2 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技术及分类第15-16页
        1.3.3 边界层理论及纵向涡产生机理第16-18页
    1.4 涡发生器强化传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2页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2页
        1.4.2 滴形涡发生器的提出及设计第22页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2-24页
        1.5.1 课题研究内容第22-23页
        1.5.2 课题研究意义第23-24页
2 实验原理第24-36页
    2.1 实验理论基础第24页
        2.1.1 实验的基本原理热-质比拟原理第24页
    2.2 基于热质比拟的萘升华实验第24-29页
        2.2.1 实验中使用的物理模型第25-26页
        2.2.2 实验装置风洞系统第26-27页
        2.2.3 测量系统第27-28页
        2.2.4 萘试件的制备第28页
        2.2.5 实验步骤第28-29页
    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第29-31页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1-34页
        2.4.1 光滑通道可靠性性验证第31页
        2.4.2 滴形涡发生器的斜截角对通道内传热及阻力的影响第31-33页
        2.4.3 滴形涡发生器的攻角对通道内传热及阻力的影响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6页
3 滴形涡发生器的数值模拟研究第36-45页
    3.1 物理模型第36-37页
    3.2 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第37-41页
        3.2.1 控制方程第37-38页
        3.2.2 湍流模型的选择第38页
        3.2.3 边界条件设置第38-39页
        3.2.4 网格划分及计算精度设置第39-41页
    3.3 模拟值与实验值得比较第41-44页
        3.3.1 滴形涡发生器斜截角实验值与模拟值的比较第41-43页
        3.3.2 滴形涡发生器攻角实验值与模拟值的比较第43-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4 涡发生器涡旋特性及强化传热机理分析第45-58页
    4.1 斜截角对流动及传热的影响第45-46页
    4.2 攻角对流动及传热的影响第46-49页
    4.3 流动特性与换热分析第49-50页
    4.4 局部流动及传热特性分析第50-52页
    4.5 涡发生器的尺寸及排列对流动及换热的影响第52-57页
        4.5.1 涡发生器高度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第52-53页
        4.5.2 纵向间距对流动及换热的影响第53-55页
        4.5.3 横向间距对流动及传热的影响第55-57页
    4.6 经验关联式第57页
    4.7 本章小结第57-58页
5 滴形柱涡发生器的布置方式对流动及换热的影响第58-71页
    5.1 物理模型第58-59页
    5.2 数学模型第59-60页
    5.3 不同布置方式的涡旋特性与传热特性分析第60-68页
        5.3.1 不同布置方式滴形涡发生器的流动特性第60-62页
        5.3.2 纵向涡形式对传热的影响第62-64页
        5.3.3 湍流度对流动及传热的影响第64-66页
        5.3.4 局部传热特性分析第66-68页
    5.4 不同布置方式的流动及传热综合特性分析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6 总结与展望第71-74页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第71-73页
        6.1.1 主要结论第71-72页
        6.1.2 主要创新点第72-73页
    6.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铺设材料和铺设方式对毛细管辐射系统热舒适性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Al掺杂SnO2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