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自增强PVC管材布管扩胀机理及装备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塑料管材自增强技术的提出 | 第15-17页 |
1.1.1 塑料管材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 第15页 |
1.1.2 普通塑料管材的不足 | 第15-16页 |
1.1.3 塑料的性能改进技术 | 第16-17页 |
1.2 双向拉伸成型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 第17-20页 |
1.2.1 超拉伸纤维技术 | 第17-18页 |
1.2.2 双向拉伸薄膜技术 | 第18页 |
1.2.3 双向拉伸中空容器技术 | 第18页 |
1.2.4 双向拉伸塑料管材技术 | 第18-20页 |
1.3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PVC管材扩胀机理 | 第23-39页 |
2.1 聚合物的取向机理 | 第23-25页 |
2.1.1 聚合物取向的概念 | 第23页 |
2.1.2 聚合物的取向结构 | 第23页 |
2.1.3 聚合物的取向条件 | 第23-24页 |
2.1.4 取向度 | 第24-25页 |
2.2 聚合物的取向分类 | 第25-28页 |
2.2.1 按照是否存在拉伸应力场分类 | 第25-27页 |
2.2.2 按照取向温度分类 | 第27页 |
2.2.3 按照取向维数分类 | 第27-28页 |
2.3 PVC管材的扩胀机理 | 第28-29页 |
2.3.1 PVC材料特性 | 第28-29页 |
2.3.2 PVC管材增强方法 | 第29页 |
2.3.3 PVC管材扩胀机理 | 第29页 |
2.4 PVC管材扩胀的主要工艺参数 | 第29-37页 |
2.4.1 加热温度 | 第30页 |
2.4.2 加热时间 | 第30-33页 |
2.4.3 充气压力 | 第33-34页 |
2.4.4 充气时间 | 第34-37页 |
2.5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PVC管材间歇扩胀实验 | 第39-5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3.2 间歇性扩胀实验装置 | 第39-41页 |
3.2.1 甘油加热器 | 第39页 |
3.2.2 充气杆 | 第39-40页 |
3.2.3 布管结构 | 第40-41页 |
3.2.4 定径模具 | 第41页 |
3.3 一次扩胀实验 | 第41-46页 |
3.3.1 实验过程 | 第41-43页 |
3.3.2 一次扩胀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43-45页 |
3.3.3 外径收缩率测试实验 | 第45-46页 |
3.4 二次扩胀实验 | 第46-48页 |
3.4.1 二次扩胀不搭接实验 | 第46页 |
3.4.2 二次扩胀搭接1/2实验 | 第46-47页 |
3.4.3 二次扩胀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47-48页 |
3.5 环向力学性能测试实验 | 第48-51页 |
3.5.1 拉伸夹具及试样 | 第48-49页 |
3.5.2 环向力学性能测试实验 | 第49页 |
3.5.3 数据分析 | 第49-51页 |
3.6 PVC管材取向前后显微结构 | 第51-53页 |
3.7 PVC-O管材的减薄效果 | 第53页 |
3.8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PVC管材连续性扩胀装置及实验 | 第55-6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4.2 连续性扩胀实验装置 | 第55-59页 |
4.2.1 牵引装置 | 第55-56页 |
4.2.2 加热装置 | 第56-57页 |
4.2.3 定径装置 | 第57-58页 |
4.2.4 充气装置 | 第58页 |
4.2.5 控制台 | 第58页 |
4.2.6 其他组件 | 第58-59页 |
4.3 连续扩胀实验 | 第59-67页 |
4.3.1 理想连续扩胀过程 | 第59-61页 |
4.3.2 连续扩胀工艺参数 | 第61-63页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4.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超声波测取向度的方法探索 | 第69-77页 |
5.1 超声波简介 | 第69页 |
5.2 超声波检测原理 | 第69-71页 |
5.2.1 超声波检测方法 | 第69-70页 |
5.2.2 超声波图像处理方法 | 第70-71页 |
5.3 超声波测取向度方法探索 | 第71-75页 |
5.3.1 超声波测取向度原理 | 第71页 |
5.3.2 超声波测取向度方案 | 第71-73页 |
5.3.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5.4 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7-79页 |
6.1 本课题完成的工作 | 第77-78页 |
6.2 存在的不足及有待继续研究的方向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4-85页 |
附件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