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略词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4页 |
1.1 废旧干电池的危害性与可资源化特征 | 第16-18页 |
1.2 废旧干电池的管理回收 | 第18-24页 |
1.2.1 国内外回收现状 | 第18-19页 |
1.2.2 废旧电池的分类与化学组成 | 第19-24页 |
1.3 废旧干电池处理方法 | 第24-29页 |
1.3.1 火法冶金技术 | 第24-25页 |
1.3.2 湿法冶金技术 | 第25-28页 |
1.3.3 火法-湿法结合 | 第28-29页 |
1.3.4 生物处理方法 | 第29页 |
1.4 生物沥滤技术原理 | 第29-34页 |
1.4.1 直接机制 | 第30-31页 |
1.4.2 间接机制 | 第31-32页 |
1.4.3 原电池强化效应 | 第32-34页 |
1.5 生物沥滤生态体系 | 第34-40页 |
1.5.1 沥滤体系与菌属 | 第34-36页 |
1.5.2 优势菌属生物学特性及能量代谢模式 | 第36-40页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0-41页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41-44页 |
1.7.1 研究目标 | 第41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42-44页 |
第二章 废旧镍镉电池的特性分析及溶出试验 | 第44-60页 |
2.1 引言 | 第44页 |
2.2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44-46页 |
2.2.1 废旧镍镉电池的特性分析 | 第44-45页 |
2.2.2 污泥取样及种泥的驯化 | 第45页 |
2.2.3 污泥中重金属沥滤同时制取生物酸液 | 第45-46页 |
2.2.4 电池电极材料溶出小试试验 | 第46页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6-59页 |
2.3.1 废旧镍镉电池的物理结构 | 第46-49页 |
2.3.2 废旧镍镉电池的化学组成 | 第49-53页 |
2.3.3 污泥中重金属沥滤效率及制取生物酸液特征 | 第53-57页 |
2.3.4 电极材料生物酸液与化学酸溶出对比试验 | 第57-5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废旧镍镉电池生物沥滤工艺的确立及其运行参数优化 | 第60-86页 |
3.1 引言 | 第60页 |
3.2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60-64页 |
3.2.1 沥滤工艺流程的确立 | 第60-62页 |
3.2.2 污泥取样与分析 | 第62页 |
3.2.3 工艺运行参数优化 | 第62-64页 |
3.2.3.1 酸化池污泥停留时间 | 第62页 |
3.2.3.2 沥滤池水力停留时间 | 第62-63页 |
3.2.3.3 酸化池微生物基质种类 | 第63页 |
3.2.3.4 沥滤池电极材料负荷 | 第63页 |
3.2.3.5 沥滤池搅拌强度 | 第63-64页 |
3.2.4 分析方法 | 第64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4-84页 |
3.3.1 酸化池污泥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64-68页 |
3.3.1.1 不同SRT 下酸化池pH 及污泥中金属去除情况 | 第64-66页 |
3.3.1.2 不同SRT 下电池金属沥滤状况 | 第66-67页 |
3.3.1.3 不同SRT 下金属沥滤总量衡算 | 第67-68页 |
3.3.2 沥滤池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68-72页 |
3.3.2.1 不同HRT 下电池金属溶出及沥滤池pH 状况 | 第68-71页 |
3.3.2.2 金属镍、镉和钴的沥滤行为对比 | 第71页 |
3.3.2.3 不同HRT 下金属沥滤总量衡算 | 第71-72页 |
3.3.3 酸化池微生物基质种类的影响 | 第72-78页 |
3.3.3.1 不同基质下酸化池中污泥酸化状况 | 第72-73页 |
3.3.3.2 不同基质下沥滤池中pH 和ORP 随时间变化状况 | 第73页 |
3.3.3.3 沥滤池中金属溶出状况 | 第73-77页 |
3.3.3.4 不同基质下金属沥滤总量衡算 | 第77-78页 |
3.3.4 沥滤池电极材料负荷的影响 | 第78-81页 |
3.3.4.1 不同处理负荷下沥滤池中pH 和金属溶出 | 第78-81页 |
3.3.4.2 不同负荷下金属沥滤总量衡算 | 第81页 |
3.3.5 沥滤池搅拌强度的影响 | 第81-8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污泥混合菌与纯培养生物制酸对比及影响因子探讨 | 第86-114页 |
4.1 引言 | 第86页 |
4.2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86-89页 |
4.2.1 污泥取样及种泥的驯化 | 第86页 |
4.2.2 硫杆菌的分离及纯化 | 第86-87页 |
4.2.3 污泥生物制酸的影响因子研究 | 第87-88页 |
4.2.4 污泥混合菌与纯培养生物制酸对比 | 第88-89页 |
4.2.5 分析方法 | 第89页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9-112页 |
4.3.1 污泥生物制酸的影响因子研究 | 第89-99页 |
4.3.1.1 污泥类型的影响 | 第89-91页 |
4.3.1.2 污泥固体浓度的影响 | 第91-95页 |
4.3.1.3 基质种类和添加量的影响 | 第95-99页 |
4.3.2 污泥混合菌与纯培养生物制酸状况对比 | 第99-112页 |
4.3.2.1 初始pH 值的影响 | 第99-101页 |
4.3.2.2 温度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4.3.2.3 硫颗粒分散状况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4.3.2.4 有机碳源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4.3.2.5 小分子有机酸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4.3.2.6 氯化物及硝酸盐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酸化池与沥滤池中成分分析及优势微生物种属研究 | 第114-127页 |
5.1 引言 | 第114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4-116页 |
5.2.1 酸化池酸化污泥有机酸测定 | 第114-115页 |
5.2.2 硫杆菌及沥滤池电极材料扫描电镜观察 | 第115页 |
5.2.3 一株嗜酸性硫氧化菌的分离及测序 | 第115-116页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16-126页 |
5.3.1 酸化污泥中的有机酸 | 第116页 |
5.3.2 硫杆菌形态及酸化污泥微生物种属分析 | 第116-121页 |
5.3.3 沥滤池电极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及活菌计数 | 第121-122页 |
5.3.4 分离菌株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122-12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六章 溶出重金属制取复合铁氧体的研究 | 第127-136页 |
6.1 引言 | 第127页 |
6.2 铁氧体金属共沉淀原理 | 第127-130页 |
6.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30-131页 |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31-134页 |
6.4.1 pH 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6.4.2 温度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6.4.3 H_2O_2 添加量的影响 | 第133页 |
6.4.4 电池沥滤废液FeSO_4·7H_2O 投加量优化 | 第133-13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36-140页 |
7.1 结论 | 第136-138页 |
7.2 创新点 | 第138-139页 |
7.3 建议与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的论文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