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3页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2-1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25页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3-16页 |
·工区地理位置 | 第13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3-14页 |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4-16页 |
·白垩系地层特征 | 第16-20页 |
·亚格列木组厚度分布特征 | 第16-17页 |
·舒善河组厚度分布特征 | 第17页 |
·巴西盖组厚度分布特征 | 第17-18页 |
·巴什基奇克组厚度分布特征 | 第18页 |
·白垩系地层变化特征 | 第18-20页 |
·塔河第九区白垩系地层对比 | 第20-25页 |
第3章 白垩系成藏条件分析 | 第25-35页 |
·烃源条件 | 第25-28页 |
·储集条件 | 第28-29页 |
·保存条件 | 第29-31页 |
·盖层 | 第29-30页 |
·断层活动及封闭条件 | 第30-31页 |
·运聚条件 | 第31页 |
·圈闭条件 | 第31-35页 |
·圈闭演化及类型 | 第33页 |
·圈闭分布特征 | 第33-35页 |
第4章 白垩系油水分布特征 | 第35-63页 |
·剖面一:S34-AK1-T901-S101-TK917-T904-T913-S111-AT10- S50 剖面 | 第36-42页 |
·剖面一油水纵向分布特征 | 第36-40页 |
·剖面一油水横向分布特征 | 第40-42页 |
·剖面二:S28-AK2-S31-TK927H-T903-TK928H-TK929H 剖面 | 第42-46页 |
·剖面二油水纵向分布特征 | 第42-45页 |
·剖面二油水横向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剖面三:S14-S17-S31-T901-T901-3H-TK915-S96-1H-T903A 剖面 | 第46-50页 |
·剖面三油水纵向分布特征 | 第46-49页 |
·剖面三油水横向分布特征 | 第49-50页 |
·剖面四:S69-T115-T913-T914-S107 剖面 | 第50-54页 |
·剖面四油水纵向分布特征 | 第50-53页 |
·剖面四油水横向分布特征 | 第53-54页 |
·剖面五:THN6H-THN7H-THN5H-THN10H-THN8H 剖面 | 第54-57页 |
·剖面五油水纵向分布特征 | 第54-55页 |
·剖面五油水横向分布特征 | 第55-57页 |
·塔河第九区白垩系油水分布特征总结 | 第57-63页 |
第5章 白垩系油气成藏规律及有利区预测 | 第63-73页 |
·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 | 第63-64页 |
·区域构造格架控制油气的运移 | 第63页 |
·储集体及储盖组合控制油气的富集 | 第63页 |
·断裂控制了油气的聚集成藏 | 第63-64页 |
·油气成藏模式及成藏规律 | 第64-68页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64-65页 |
·油气成藏规律 | 第65-68页 |
·油气富集有利地区预测 | 第68-69页 |
·预测依据 | 第68页 |
·预测评价 | 第68-69页 |
·重点挖潜层的确定 | 第69-73页 |
结论 | 第73页 |
建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