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导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可行性分析 | 第19页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9-20页 |
2 理论基础和制度规范 | 第20-26页 |
2.1 内部控制与风险的管理理论 | 第20页 |
2.2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2.3 平衡计分卡 | 第21-23页 |
2.4 COBIT模型 | 第23-24页 |
2.5 平衡计分卡、COSO及COBIT模型之间关系 | 第24页 |
2.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3 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分析 | 第26-34页 |
3.1 建筑企业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 第26-29页 |
3.1.1 建筑企业的现状 | 第26-27页 |
3.1.2 建筑企业特点分析 | 第27-29页 |
3.2 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分析 | 第29-32页 |
3.2.1 风险管理的外延性需求 | 第31页 |
3.2.2 风险管理的及时性需求 | 第31-32页 |
3.2.3 风险管理的决策支持性需求 | 第32页 |
3.2.4 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性需求 | 第32页 |
3.3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32-34页 |
4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 | 第34-49页 |
4.1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 第34-40页 |
4.1.1 风险信息采集模块 | 第35-36页 |
4.1.2 风险识别和评价模块 | 第36-37页 |
4.1.3 预警分析与跟踪模块 | 第37-38页 |
4.1.4 风险管理支持模块 | 第38-39页 |
4.1.5 项目审计管理模块 | 第39页 |
4.1.6 系统设置模块 | 第39页 |
4.1.7 数据库设计 | 第39-40页 |
4.2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物理设计 | 第40-45页 |
4.2.1 设计思路 | 第40页 |
4.2.2 模块设计 | 第40-45页 |
4.3 RMIS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 第45页 |
4.4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 | 第45-49页 |
4.4.1 成立实施组织 | 第45-47页 |
4.4.2 员工系统培训过程 | 第47页 |
4.4.3 系统实施具体过程 | 第47页 |
4.4.4 系统实施过程中质量和成本管理 | 第47-49页 |
5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评价 | 第49-57页 |
5.1 RMIS实施评价方法选择 | 第49-52页 |
5.1.1 层次分析法 | 第50-51页 |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1-52页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52-53页 |
5.3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53-54页 |
5.4 完善后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 | 第54-56页 |
5.4.1 由风险管理小组进行评分 | 第54页 |
5.4.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 | 第54-55页 |
5.4.3 计算结果 | 第55-56页 |
5.5 评价结果分析及建议 | 第56-57页 |
6 案例分析及系统完善建议 | 第57-66页 |
6.1 企业概况 | 第57-58页 |
6.2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 | 第58-64页 |
6.2.1 由风险管信息系统评价小组进行评分 | 第58页 |
6.2.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 | 第58-60页 |
6.2.3 结果计算 | 第60-64页 |
6.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6.3.1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6.3.2 改进建议 | 第65-66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66页 |
7.2 对未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模型完善的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A: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评分调查表 | 第70-72页 |
附录B:25位评价人员判断矩阵表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