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基于行为特征的关中新型乡村社区邻里交往空间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研究缘起第14页
    1.2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2.1 家庭结构演变第14-15页
        1.2.2 生产行为转变第15-16页
        1.2.3 生活观念渐变第16页
    1.3 相关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1 行为第16-17页
        1.3.2 乡村社区第17-18页
        1.3.3 邻里交往空间第18-19页
    1.4 研究范围、对象及内容第19-21页
        1.4.1 研究范围、对象第19-20页
        1.4.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2-24页
        1.6.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6.2 研究技术路线第23页
        1.6.3 研究框架第23-24页
    1.7 小结第24-26页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概念辨析第26-36页
    2.1 基础理论第26-28页
        2.1.1 行为空间法则理论第26-27页
        2.1.2 交往与空间理论第27页
        2.1.3 需求层次理论第27-28页
    2.2 相关概念解析第28-35页
        2.2.1 乡村社区第28-31页
        2.2.2 新型乡村社区第31-33页
        2.2.3 社区居民第33页
        2.2.4 邻里交往空间第33-35页
    2.3 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乡村社会邻里关系的构成、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第36-45页
    3.1 乡村社会邻里关系的构成第36页
        3.1.1 邻里交往关系第36页
        3.1.2 邻里帮工关系第36页
        3.1.3 邻里物质资助关系第36页
    3.2 乡村社会邻里关系的演变历程第36-39页
        3.2.1 合作亲缘型邻里第37-38页
        3.2.2 个体家庭型邻里第38-39页
        3.2.3 被动淡漠型邻里第39页
    3.3 邻里交往空间变化的驱动机制第39-41页
        3.3.1 经济结构多元化第39-40页
        3.3.2 社会阶层复杂化第40页
        3.3.3 农业技术推广化第40页
        3.3.4 观念转变迅速化第40-41页
        3.3.5 社区功能拓展化第41页
    3.4 影响邻里交往的因素分析第41-44页
        3.4.1 社会因素第41-43页
        3.4.2 个体因素第43页
        3.4.3 文化背景因素第43页
        3.4.4 经济因素第43-44页
        3.4.5 物质因素第44页
        3.4.6 政策因素第44页
    3.5 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邻里交往行为及空间的调研分析第45-65页
    4.1 调研地点及对象第45-46页
    4.2 调研模式第46-48页
        4.2.1 问卷调查第46-47页
        4.2.2 访谈记录第47页
        4.2.3 行为观察记录第47-48页
    4.3 自然村落调研分析第48-62页
        4.3.1 家庭演变分析第48-49页
        4.3.2 调研村民基本信息分析第49-50页
        4.3.3 自然村落邻里交往现状第50-52页
        4.3.4 乡村社会交往行为分析第52-62页
    4.4 新型乡村社区调研分析第62-64页
        4.4.1 邻里交往现状第62页
        4.4.2 邻里户外活动观察表第62页
        4.4.3 邻里交往行为分析第62-64页
    4.5 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自然村落与新型乡村社区的对比研究第65-81页
    5.1 自然村落村民的行为特征第65-67页
        5.1.1 阵发性和随机性第65页
        5.1.2 类聚性和交往性第65-67页
        5.1.3 从众性和激励性第67页
        5.1.4 互惠性和多样性第67页
    5.2 自然村落村民交往需求第67-68页
        5.2.1 排除孤独感的需求第67页
        5.2.2 确立安全感的需求第67页
        5.2.3 提升“自我”价值的需求第67-68页
        5.2.4 享受舒适环境的需求第68页
    5.3 高陵东樊社区规划设计第68-77页
        5.3.1 区域规划简介第68-69页
        5.3.2 规划方案简介第69-71页
        5.3.3 住宅平面设计第71-72页
        5.3.4 邻里空间设计第72-77页
    5.4 传统自然村落与东樊社区对比分析第77-80页
        5.4.1 人口特征第77页
        5.4.2 交往行为活动第77页
        5.4.3 邻里交往场地第77-78页
        5.4.4 宅前空间形式第78-79页
        5.4.5 街巷空间形式第79-80页
    5.5 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新型乡村社区邻里交往空间的构建第81-96页
    6.1 邻里交往空间承载功能第81页
        6.1.1 社会交往功能第81页
        6.1.2 村落文化功能第81页
    6.2 传统邻里交往空间的延续第81-82页
        6.2.1 道路与特定场所的延续第81-82页
        6.2.2 院落空间的延续第82页
    6.3 促进邻里交往的设计原则第82-83页
        6.3.1 提供交往的机会第82页
        6.3.2 创造多样积极的交往空间第82-83页
        6.3.3 提高空间舒适性第83页
    6.4 邻里交往空间体系构建第83-84页
        6.4.1 城市与乡村两种邻里交往空间的对比第83-84页
        6.4.2 新型乡村社区邻里交往空间体系的构建第84页
    6.5 邻里交往体系的社会要素第84-85页
        6.5.1 宗族文化第84-85页
        6.5.2 邻里格局第85页
    6.6 邻里交往空间的物质要素第85-95页
        6.6.1 邻里交往空间层次第85-86页
        6.6.2 邻里空间布局第86-88页
        6.6.3 户内邻里空间第88-89页
        6.6.4 宅前宅间邻里空间第89-90页
        6.6.5 街巷邻里空间第90-91页
        6.6.6 中心邻里空间第91-93页
        6.6.7 环境小品设计第93-95页
    6.7 小结第95-96页
结论第96-98页
    研究结论第96页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0页
附录 A第100-102页
附录 B第102-104页
附录 C第104-107页
附录 D第107-108页
附录 E第108-11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CU内主要指南执行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极低频电磁场生物效应实时检测及其生物鲁棒性分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