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72页 |
1.1 糖尿病流行特点和药物治疗现状 | 第19-28页 |
1.1.1 糖尿病的定义 | 第19页 |
1.1.2 2 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 第19-20页 |
1.1.3 2 型糖尿病的流行特点 | 第20-21页 |
1.1.4 2 型糖尿病的治疗手段 | 第21-27页 |
1.1.5 本部分小结 | 第27-28页 |
1.2 PLGA长效释药微球研究进展 | 第28-36页 |
1.2.1 缓释材料 | 第28-29页 |
1.2.2 长效微球注射剂的特点 | 第29-30页 |
1.2.3 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 | 第30页 |
1.2.4 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30-34页 |
1.2.5 PLGA微球的应用研究 | 第34-35页 |
1.2.6 PLGA微球制剂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1.2.7 本部分小结 | 第36页 |
1.3 葡萄糖敏感型释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 第36-43页 |
1.3.1 智能材料 | 第36-37页 |
1.3.2 葡萄糖敏感智能释药系统 | 第37页 |
1.3.3 苯硼酸 | 第37-39页 |
1.3.4 苯硼酸载药缓释材料的应用 | 第39-42页 |
1.3.5 本部分总结 | 第42-43页 |
1.4 层层自组装技术 | 第43-49页 |
1.4.1 层层自组装作用力 | 第44-46页 |
1.4.2 层层自组装技术的应用 | 第46-49页 |
1.4.3 本部分小结 | 第49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与创新性 | 第49-54页 |
1.5.1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49-52页 |
1.5.2 本论文研究目的 | 第52-54页 |
1.5.3 本论文创新点 | 第54页 |
1.6 参考文献 | 第54-72页 |
第二章 PLGA包裹胰岛素微球的制备及释药特点 | 第72-94页 |
2.1 引言 | 第72-73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73-80页 |
2.2.1 实验材料、动物和仪器 | 第73-74页 |
2.2.2 PLGA表面光滑和表面多孔微球的制备 | 第74-75页 |
2.2.3 胰岛素测定标准的设定 | 第75-78页 |
2.2.4 差式扫描热量(DSC)测定 | 第78-79页 |
2.2.5 形态和粒径测定 | 第79页 |
2.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79页 |
2.2.7 X射线衍射(XRD) | 第79页 |
2.2.8 体外释药测定 | 第79页 |
2.2.9 治疗学评价 | 第79-80页 |
2.2.10 统计与分析 | 第8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80-91页 |
2.3.1 微球制备最佳条件的确定 | 第80-83页 |
2.3.2 搅拌速度对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 第83-86页 |
2.3.3 红外图谱 | 第86-87页 |
2.3.4 DSC和XRD | 第87-88页 |
2.3.5 体外胰岛素释放特点 | 第88-90页 |
2.3.6 体内降糖实验 | 第90-9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91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第三章 基于AAPBA和NVCL构建葡萄糖敏感型纳米粒子的研究 | 第94-122页 |
3.1 前言 | 第94-96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96-10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9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96-97页 |
3.2.3 p(AAPBA-co-NVCL) 的合成 | 第97-98页 |
3.2.4 p(AAPBA-co-NVCL) 的表征 | 第98-99页 |
3.2.5 p(AAPBA-co-NVCL) 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99页 |
3.2.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99页 |
3.2.7 ζ 电位 | 第99页 |
3.2.8 p(AAPBA-co-NVCL)纳米粒子的pH、葡萄糖和温度敏感性的测定 | 第99-100页 |
3.2.9 体外释药考查 | 第100页 |
3.2.10 毒性测定 | 第100-103页 |
3.2.11 小鼠降糖实验方法 | 第103-104页 |
3.2.12 数据学统计和分析 | 第104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104-119页 |
3.3.1 FT-IR光谱 | 第104-105页 |
3.3.2 ~1H-NMR谱 | 第105-106页 |
3.3.3 p(AAPBA-co-NVCL) 的分子量、LCST和 ζ 电位 | 第106-107页 |
3.3.4 温度敏感性 | 第107-108页 |
3.3.5 pH敏感性 | 第108-109页 |
3.3.6 葡萄糖敏感性 | 第109-111页 |
3.3.7 形貌和稳定性考查 | 第111-113页 |
3.3.8 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113-114页 |
3.3.9 胰岛素释药特点 | 第114-115页 |
3.3.10 细胞毒性实验 | 第115-116页 |
3.3.11 动物急性和慢性毒理 | 第116-118页 |
3.3.12 体内降血糖实验 | 第118-11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第四章 基于AAPBA和DEGMA构建葡萄糖敏感型纳米粒子的研究 | 第122-147页 |
4.1 前言 | 第122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122-130页 |
4.2.1 实验主要材料、仪器 | 第122-124页 |
4.2.2 p(AAPBA-b-DEGMA)的合成 | 第124-126页 |
4.2.3 p(AAPBA-b-DEGMA) 的表征 | 第126页 |
4.2.4 p(AAPBA-b-DEGMA) 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26-127页 |
4.2.5 p(AAPBA-b-DEGMA) 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127页 |
4.2.6 p(AAPBA-b-DEGMA) 纳米粒子的形貌和 ζ 电位 | 第127页 |
4.2.7 p(AAPBA-b-DEGMA) 纳米粒子的pH、温度和葡萄糖的响应性 | 第127-128页 |
4.2.8 体外释药特点 | 第128页 |
4.2.9 体内和体外毒性试验 | 第128-129页 |
4.2.10 体内降血糖实验 | 第129页 |
4.2.11 统计学处理 | 第129-13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30-144页 |
4.3.1 p(AAPBA-b-DEGMA) 的红外光谱 | 第130-131页 |
4.3.2 p(AAPBA-b-DEGMA) 的核磁图谱 | 第131-132页 |
4.3.3 p(AAPBA-b-DEGMA) 的热重 | 第132-133页 |
4.3.4 p(AAPBA-b-DEGMA) 的GPC | 第133页 |
4.3.5 p(AAPBA-b-DEGMA) 纳米粒子的 ζ 电位和LCST | 第133-134页 |
4.3.6 p(AAPBA-b-DEGMA) 纳米粒子的温度和pH敏感性 | 第134-135页 |
4.3.7 p(AAPBA-b-DEGMA) 纳米粒子的葡萄糖敏感性 | 第135-138页 |
4.3.8 p(AAPBA-b-DEGMA) 纳米粒子形貌和稳定性 | 第138-139页 |
4.3.9 胰岛素载药量、包封率和释药 | 第139-140页 |
4.3.10 细胞毒性和慢性毒理学 | 第140-143页 |
4.3.11 体内降血糖特点 | 第143-1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145-147页 |
第五章 基于AAPBA和OVZG构建葡萄糖缓释纳米粒子的研究 | 第147-177页 |
5.1 前言 | 第147-14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48-154页 |
5.2.1 材料和仪器 | 第148-149页 |
5.2.2 p(AAPBA -b-OVZG) 的合成 | 第149-152页 |
5.2.3 p(AAPBA-b-OVZG) 的表征 | 第152页 |
5.2.4 p(AAPBA-b-OVZG) 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52页 |
5.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152页 |
5.2.6 p(AAPBA-b-OVZG) 纳米粒子的pH和葡萄糖敏感性 | 第152页 |
5.2.7 体外释药方法 | 第152-153页 |
5.2.8 毒理学研究 | 第153-154页 |
5.2.9 体内降血糖实验 | 第154页 |
5.2.10 统计学处理 | 第15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54-167页 |
5.3.1 p(AAPBA-b-OVZG) 红外光谱 | 第154-155页 |
5.3.2 p(AAPBA-b-OVZG) 核磁 | 第155-156页 |
5.3.3 p(AAPBA-b-OVZG) 热重 | 第156-157页 |
5.3.4 p(AAPBA-b-OVZG) 的GPC | 第157-158页 |
5.3.5 p(AAPBA-b-OVZG) 纳米粒子的稳定性 | 第158页 |
5.3.6 p(AAPBA-b-OVZG) 纳米粒子的 ζ 电位 | 第158-159页 |
5.3.7 p(AAPBA-b-OVZG) 纳米粒子的pH敏感性 | 第159-160页 |
5.3.8 p(AAPBA-b-OVZG) 纳米粒子的葡萄糖敏感性 | 第160-162页 |
5.3.9 TEM测定图 | 第162-163页 |
5.3.10 胰岛素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163-164页 |
5.3.11 胰岛素体外释药特点 | 第164页 |
5.3.12 细胞毒性 | 第164-165页 |
5.3.13 动物急性毒理和慢性毒理 | 第165-167页 |
5.3.14 体内降血糖特点 | 第1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5.5 三到五章小结 | 第168-174页 |
5.6 参考文献 | 第174-177页 |
第六章 .p(AAPBA-co-NVCL)和PVA层层自组装包裹多孔PLGA微球的构建 | 第177-205页 |
6.1 前言 | 第177-178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178-185页 |
6.2.1 材料,仪器和动物 | 第178-180页 |
6.2.2 p(NVCL-co-AAPBA)合成和多孔PLGA微球构建 | 第180-182页 |
6.2.3 微球的的表征 | 第182-183页 |
6.2.4 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183页 |
6.2.5 体外释药测试方法 | 第183页 |
6.2.6 圆二色性检测胰岛素稳定性方法 | 第183页 |
6.2.7 细胞毒性检测方法 | 第183页 |
6.2.8 动物慢性毒理学检测方法 | 第183-184页 |
6.2.9 治疗学检测方法 | 第184页 |
6.2.10 统计学处理 | 第184-18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85-202页 |
6.3.1 p(NVCL-co-AAPBA)和多孔PLGA微球的制备 | 第185-186页 |
6.3.2 LBL多孔PLGA微球的制备和制备过程中的现象学变化特点 | 第186-187页 |
6.3.3 自组装过程中微球 ζ 电位测定 | 第187-188页 |
6.3.4 红外、DSC、XRD和热重 | 第188-191页 |
6.3.5 体外药物释放特点以及微球释药后的SEM图 | 第191-194页 |
6.3.6 胰岛素的稳定性考查 | 第194-195页 |
6.3.7 微球细胞毒性测定 | 第195-196页 |
6.3.8 微球的动物慢性毒理学 | 第196-198页 |
6.3.9 治疗学考查 | 第198-20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02页 |
6.5 参考文献 | 第202-20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5-208页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 第208-211页 |
致谢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