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引言 | 第10-18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1 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3-15页 |
| 1.4.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1.6 创新性成果 | 第15-16页 |
| 1.7 工作量 | 第16-18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2页 |
| 2.1 秦岭造山带地质概况 | 第18-19页 |
| 2.2 研究区的地质背景 | 第19-21页 |
| 2.3 区域岩浆活动 | 第21-22页 |
| 3 测试分析方法 | 第22-28页 |
| 3.1 样品前处理 | 第22-23页 |
| 3.2 LA-ICP-MS锆石U-Pb定年 | 第23-24页 |
| 3.3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第24-25页 |
| 3.4 全岩Sr-Nd-Hf同位素分析 | 第25-28页 |
| 4 西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地球化学性质 | 第28-43页 |
| 4.1 野外观察和岩相学鉴定 | 第28-30页 |
| 4.2 锆石U-Pb年代学 | 第30页 |
| 4.3 全岩地球化学数据分析 | 第30-43页 |
| 4.3.1 主、微量元素 | 第30-39页 |
| 4.3.2 全岩Sr-Nd-Hf同位素 | 第39-43页 |
| 5 讨论 | 第43-49页 |
| 5.1 闾井岩体闪长岩包体的成因 | 第43-44页 |
| 5.2 柏家庄和闾井岩体样品的岩石学特征 | 第44-49页 |
| 5.2.1 结晶演化历史 | 第44-45页 |
| 5.2.2. 花岗岩源区分析 | 第45页 |
| 5.2.3 幔源熔体的来源 | 第45-47页 |
| 5.2.4 关于划分同碰撞、后碰撞花岗岩的讨论 | 第47-49页 |
| 6 结论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 附表1 柏家庄和闾井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 | 第60-63页 |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