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概述 | 第8-14页 |
第一节 境外侵犯商业秘密罪立法的比较研究 | 第8-10页 |
一、美国 | 第8-9页 |
二、德国 | 第9页 |
三、日本 | 第9-10页 |
第二节 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立法沿革 | 第10-11页 |
一、第一阶段(1979-1992):将商业秘密作为国家秘密进行保护 | 第10-11页 |
二、第二阶段(1992-1997):将商业秘密作为无形财产进行保护 | 第11页 |
三、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刑法明确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罪 | 第11页 |
第三节 侵犯商业秘密罪概念表述及界定 | 第11-14页 |
第二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犯罪构成及研究 | 第14-27页 |
第一节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客体 | 第14-17页 |
一、简单客体说及简析 | 第14-15页 |
二、刑法上的商业秘密权 | 第15-16页 |
三、复杂客体说及简析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犯罪对象——我国刑法上的商业秘密 | 第17-19页 |
一、我国刑法上的商业秘密与有关国际条约中商业秘密之比较 | 第17-18页 |
二、我国刑法上的商业秘密之特征 | 第18-19页 |
第三节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行为方式 | 第19-23页 |
一、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0-21页 |
二、非法处分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1-22页 |
三、非法处分以合法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2-23页 |
四、以“侵犯商业秘论”的行为 | 第23页 |
五、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和合法取得商业秘密行为的界限 | 第23页 |
第四节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罪过形式 | 第23-27页 |
一、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主观罪过的分歧 | 第24页 |
二、“应知”应理解为“应推而明知” | 第24-25页 |
三、从刑法理论角度分析本罪罪过为过失的不合理性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犯罪形态 | 第27-33页 |
第一节 本罪的停止形态 | 第27-29页 |
一、本罪存在未遂 | 第27页 |
二、“重大损失”的认定及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三、本罪的预备、中止行为不具可罚性 | 第29页 |
第二节 本罪的共犯形态 | 第29-33页 |
一、本罪的共同正犯问题 | 第29-31页 |
二、本罪的教唆犯问题 | 第31-32页 |
三、本罪的帮助犯问题 | 第32页 |
四、本罪的共犯竞合问题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 | 第33-37页 |
第一节 侵犯商业秘密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 第33-34页 |
一、商业秘密不属于财物 | 第33-34页 |
二、连同商业秘密载体一并盗窃商业秘密时的罪数形态 | 第34页 |
第二节 侵犯商业秘密罪与侵犯国家秘密类犯罪的界限 | 第34-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