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课题选择 | 第13-2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养殖场臭气污染 | 第14-15页 |
1.2.1 恶臭气体的来源 | 第14页 |
1.2.2 养殖场臭气的主要成分 | 第14页 |
1.2.3 恶臭气体污染特点 | 第14-15页 |
1.2.4 恶臭气体危害 | 第15页 |
1.3 养殖场臭气排放标准 | 第15-17页 |
1.4 脱除恶臭气体的技术方法 | 第17-19页 |
1.5 生物活性炭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5.1 生物活性炭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5.2 生物活性炭降解机制 | 第21-22页 |
1.5.3 生物活性炭系统运行主要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1.6 生物法脱除臭气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1.7 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 | 第23-25页 |
1.7.1 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 第23-24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设备和分析测定方法 | 第25-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5-26页 |
2.1.2 实验用气 | 第26页 |
2.1.3 实验活性污泥来源 | 第26页 |
2.1.4 循环营养液组成 | 第26-27页 |
2.1.5 活性炭来源及性质 | 第27页 |
2.1.6 活性污泥性状 | 第27-28页 |
2.2 实验设备装置 | 第28-29页 |
2.3 实验工艺流程 | 第29-30页 |
2.4 实验分析测定方法 | 第30-35页 |
2.4.1 H_2S 浓度测定方法——碘量法 | 第30-31页 |
2.4.2 SO_4~(2-)测定方法——铬酸钡分光光度法 | 第31页 |
2.4.3 NH_4~+—N 测定方法——纳氏试剂比色法 | 第31-32页 |
2.4.4 氨气浓度测定方法——纳氏试剂比色法 | 第32-33页 |
2.4.5 硝酸盐氮测定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33-34页 |
2.4.6 亚硝酸盐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 | 第34-35页 |
2.5 实验分析指标 | 第35-37页 |
2.5.1 硫化氢去除率 | 第35页 |
2.5.2 氨气去除率 | 第35页 |
2.5.3 硝酸盐氮转化率 | 第35-36页 |
2.5.4 亚硝酸盐氮转化率 | 第36页 |
2.5.5 氮转化率 | 第36页 |
2.5.6 硫离子转化率 | 第36-37页 |
2.6 实验内容 | 第37-39页 |
2.6.1 生物活性炭反应器的启动 | 第37页 |
2.6.2 各因素对生物活性炭反应器降解去除效果的影响考察 | 第37页 |
2.6.3 生物活性炭降解去除氨气和硫化氢机理探讨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生物活性炭运行条件的优化及降解机理探讨 | 第39-81页 |
3.1 生物活性炭反应器的启动 | 第39-44页 |
3.1.1 对比挂膜启动实验数据分析 | 第39-43页 |
3.1.2 生物活性炭系统的启动成功 | 第43-44页 |
3.2 生物活性炭系统运行影响因素对降解去除效果的考察 | 第44-69页 |
3.2.1 温度对生物活性炭降解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4-49页 |
3.2.2 空速对生物活性炭降解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9-54页 |
3.2.3 营养液喷淋速率对生物活性炭降解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4-59页 |
3.2.4 初始 pH 值对生物活性炭降解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9-64页 |
3.2.5 氨气浓度变化对硫化氢降解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4-66页 |
3.2.6 硫化氢浓度变化对氨气降解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6-69页 |
3.3 生物活性炭降解去除氨气和硫化氢的机理探讨 | 第69-79页 |
3.3.1 蒸馏水喷淋新鲜活性炭空白实验 | 第70-74页 |
3.3.2 氮平衡与硫平衡计算 | 第74-75页 |
3.3.3 三种活性炭 Boehm 滴定分析 | 第75-77页 |
3.3.4 生物活性炭降解去除氨气和硫化氢机理分析 | 第77-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1-85页 |
4.1 结论 | 第81-82页 |
4.2 建议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