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区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以陕西省大荔县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2-16页 |
1.2.3 小结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传统农区 | 第19页 |
2.1.2 县域 | 第19-20页 |
2.1.3 城乡一体化 | 第20页 |
2.1.4 城乡一体化规划 | 第20-21页 |
2.2 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2.2.1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21页 |
2.2.2 相互依赖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增长极理论 | 第22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传统农区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 第24-28页 |
3.1 县域城乡一体化实践模式分析 | 第24-25页 |
3.1.1 珠江三角洲模式——“以城带乡” | 第24页 |
3.1.2 上海模式——“城乡统筹” | 第24页 |
3.1.3 温州模式——“家庭工业化” | 第24-25页 |
3.1.4 小结 | 第25页 |
3.2 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3.2.1 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 第25页 |
3.2.2 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 第25页 |
3.2.3 城乡资源利用一体化 | 第25-26页 |
3.2.4 城乡管理制度一体化 | 第26页 |
3.3 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6-28页 |
3.3.1 乡村规划编制和实践相对滞后 | 第26页 |
3.3.2 城乡生产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 第26-27页 |
3.3.3 城乡劳动力素质存在较大差异 | 第27页 |
3.3.4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异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大荔县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 | 第28-70页 |
4.1 大荔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条件分析 | 第28-32页 |
4.1.1 战略区位条件 | 第28页 |
4.1.2 资源环境条件 | 第28-30页 |
4.1.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0-32页 |
4.2 大荔县城乡一体化发展SWOT分析 | 第32-35页 |
4.2.1 优势条件(strength) | 第32-33页 |
4.2.2 劣势条件(weakness) | 第33-34页 |
4.2.3 面临机遇(opportunity) | 第34-35页 |
4.2.4 面临挑战(threats) | 第35页 |
4.3 大荔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 | 第35-70页 |
4.3.1 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 第35-36页 |
4.3.2 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 | 第36-37页 |
4.3.3 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 第37-38页 |
4.3.4 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重点和布局 | 第38-39页 |
4.3.5 城乡产业一体化规划 | 第39-43页 |
4.3.6 城乡居民点体系一体化规划 | 第43-53页 |
4.3.7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规划 | 第53-58页 |
4.3.8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 | 第58-65页 |
4.3.9 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 | 第65-68页 |
4.3.10 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建议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页 |
5.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