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1 国内外地表水污染概述 | 第11-12页 |
1.2 水环境污染常用检测方法 | 第12-13页 |
1.3 生物毒性检测法概述 | 第13-17页 |
1.3.1 鱼类毒性检测法 | 第14页 |
1.3.2 水蚤类毒性检测法 | 第14-15页 |
1.3.3 藻类毒性检测法 | 第15-16页 |
1.3.4 发光菌毒性检法 | 第16-17页 |
1.4 发光菌生物学特征及毒性表示方法 | 第17-21页 |
1.4.1 发光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7-18页 |
1.4.2 发光菌的发光机理 | 第18-19页 |
1.4.3 发光细菌的分类 | 第19-21页 |
1.4.4 发光细菌毒性表示方法 | 第21页 |
1.5 发光菌法在水质毒性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 第21-24页 |
1.5.1 发光菌法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5.2 发光菌法在线毒性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6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4-26页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发光菌的连续培养 | 第26-42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2.3.1 菌体连续培养 | 第27-28页 |
2.3.2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8页 |
2.3.3 明亮发光杆菌连续培养前的准备 | 第28-31页 |
2.3.4 菌体连续培养方案概述 | 第31-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2.4.1 明亮发光杆菌连续培养过程中代谢特性及其参数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2.4.2 明亮发光杆菌多批次连续培养结果 | 第33-38页 |
2.4.3 明亮发光杆菌多批次连续培养结果 | 第38-41页 |
2.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冻干粉的制备及其稳定性考察 | 第42-50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3.3.1 明亮发光杆菌冻干粉的制备 | 第43-45页 |
3.3.2 冻干粉复苏法方案设计 | 第45-4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3.4.1 发光菌冻干粉复苏法探究 | 第46-49页 |
3.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固定化菌珠、菌膜的制备 | 第50-59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0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0-5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4.3.1 明亮发光杆菌的固定化 | 第51-53页 |
4.3.2 明亮发光杆菌固定化菌体的性能检测 | 第53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4.4.1 明亮发光杆菌固定化菌体的制备及均一性、稳定性的考察 | 第53-57页 |
4.4.2 明亮发光杆菌菌珠、菌膜的锌离子毒性检测 | 第57-58页 |
4.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水质毒性检测仪的初步设计 | 第59-66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59-61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5.2.2 试剂材料 | 第59-60页 |
5.2.3 设计思路 | 第60-6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6页 |
5.3.1 工作电压的确定 | 第61-63页 |
5.3.2 水质毒性检测系统性能检测 | 第63-64页 |
5.3.3 水质毒性检测系统用于锌离子毒性检测 | 第64-65页 |
5.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6页 |
6.2 创新点 | 第66页 |
6.3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