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分析 | 第17-21页 |
2.1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 第17-18页 |
2.2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 第18-19页 |
2.3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 第19-21页 |
第3章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 第21-26页 |
3.1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点 | 第21页 |
3.2 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层面风险分析 | 第21-23页 |
3.3 流动性风险分析 | 第23页 |
3.4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层面风险分析 | 第23-25页 |
3.5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信用风险分析 | 第25-26页 |
第4章 世界主要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比较分析 | 第26-31页 |
4.1 世界主要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手段概述 | 第26页 |
4.2 美国的监管体系分析 | 第26-27页 |
4.3 欧盟的监管体系分析 | 第27-29页 |
4.4 日本的监管体系分析 | 第29页 |
4.5 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启发 | 第29-31页 |
第5章 基于我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策略分析及建议 | 第31-38页 |
5.1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现状 | 第31-32页 |
5.2 对我国互联网金融技术层面风险监管建议 | 第32-33页 |
5.3 对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层面风险的监管建议 | 第33-35页 |
5.4 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监管建议 | 第35-36页 |
5.5 对我国互联网金融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建议 | 第36-37页 |
5.6 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内容和层次方面的建议 | 第37-38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