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油藏中CO2驱油与地质埋存机理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7页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2页
        1.2.1 CCS技术研究与发展概况第12-14页
        1.2.2 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研究现状第14-22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2-24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第24-27页
        1.4.1 主要研究成果第24-25页
        1.4.2 创新点第25-27页
第2章 CO_2在地层水中溶解规律实验及图版研究第27-48页
    2.1 CO_2的性质第27-30页
        2.1.1 CO_2的相态特征及超临界特性第27-28页
        2.1.2 CO_2的其他性质第28-29页
        2.1.3 CO_2混合气体的相态特征第29-30页
    2.2 CO_2在水中溶解度实验测试第30-33页
        2.2.1 实验目的、方法及条件第30页
        2.2.2 实验设备及流程第30-32页
        2.2.3 实验样品准备第32页
        2.2.4 实验方案制定和实验步骤第32-33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3-35页
    2.4 实验测试与模型计算结果对比第35-44页
        2.4.1 理论模型第35-39页
        2.4.2 模型优选及修正第39-44页
    2.5 CO_2在水中溶解度图版第44-46页
    2.6 本章小节第46-48页
第3章 CO_2-原油-水溶解和膨胀机理实验研究第48-65页
    3.1 CO_2-原油-水相互作用溶解膨胀性实验第48-53页
        3.1.1 实验目的及参数第48页
        3.1.2 实验设备与流程第48-49页
        3.1.3 实验样品准备第49-51页
        3.1.4 实验方案制定及实验步骤第51-53页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3-63页
        3.2.1 地层原油相态性质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3-56页
        3.2.2 CO_2-原油相互作用溶解膨胀机理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6-62页
        3.2.3 CO_2-原油-地层水相互作用溶解性质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2-63页
    3.3 本章小节第63-65页
第4章 CO_2-地层水-岩石化学反应和矿化反应实验第65-74页
    4.1 CO_2-岩石矿化反应机理第65-66页
    4.2 CO_2-地层水-岩石矿化反应实验第66-67页
        4.2.1 实验目的、方法及条件第66页
        4.2.2 实验设备与流程第66-67页
        4.2.3 实验样品准备第67页
        4.2.4 实验步骤第67页
    4.3 CO_2-地层水-岩石矿化反应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7-73页
        4.3.1 岩石矿物含量结果及分析第67-69页
        4.3.2 扫描电镜结果及分析第69-72页
        4.3.3 地层水离子成分结果及分析第72-73页
    4.4 本章小节第73-74页
第5章 多孔介质中CO_2埋存与EOR机理实验研究第74-102页
    5.1 CO_2埋存与EOR机理长岩心实验第74-82页
        5.1.1 CO_2埋存与EOR机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条件第74-75页
        5.1.2 实验设备及流程第75-77页
        5.1.3 实验准备第77-80页
        5.1.4 实验方案制定及实验步骤第80-82页
    5.2 CO_2埋存与EOR机理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2-100页
        5.2.1 均质模型CO_2埋存与EOR机理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2-90页
        5.2.2 真实岩心CO_2埋存与EOR机理实验结果及分析第90-100页
    5.3 本章小节第100-102页
第6章 油藏中CO_2驱油与埋存规律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第102-140页
    6.1 油藏中CO_2驱油与埋存机理评价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第102-104页
    6.2 机理模型数值模拟方案的设计第104-106页
    6.3 CO_2驱油与埋存机理及潜力影响因素分析第106-139页
        6.3.1 油藏特征对CO_2驱油与埋存机理及潜力的影响第106-120页
        6.3.2 岩石-流体相互作用性质对CO_2驱油与埋存机理及潜力的影响第120-128页
        6.3.3 注入方案对CO_2驱油与埋存机理及潜力的影响第128-139页
    6.4 本章小节第139-140页
第7章 H59-12-6井组CO_2驱油与埋存潜力及运移规律第140-156页
    7.1 油藏模型建立第140-142页
    7.2 H59-12-6井组CO_2注入方案设计第142页
    7.3 H59-12-6井组CO_2驱油与埋存潜力分析第142-149页
        7.3.1 H59-12-6井组的CO_2驱油与埋存潜力分析(以方案1为例)第142-145页
        7.3.2 H59-12-6井组不同最大日注入量的CO_2驱油与埋存潜力对比第145-149页
    7.4 CO_2运移与埋存规律第149-155页
    7.5 本章小节第155-156页
第8章 结论和建议第156-158页
    8.1 结论第156-157页
    8.2 建议第157-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64-165页
附录第165-168页
    附录A CO_2偏差因子及密度计算模型第165-166页
    附录B CO_2粘度计算模型第166-167页
    附录C 一种原油脱水的装置及脱水方法(申请专利)第167-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富有机质页岩多尺度结构描述及失稳机理
下一篇:水驱气藏水平井产能评价及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