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3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4.1 国际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2 我国关于空区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方法 | 第18-19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工程地质及岩组划分 | 第21-29页 |
2.1 概况 | 第21页 |
2.2 矿区地质背景 | 第21-22页 |
2.2.1 构造位置 | 第21-22页 |
2.2.2 矿区构造 | 第22页 |
2.3 矿区地层层序 | 第22-24页 |
2.4 矿区岩石描述 | 第24-26页 |
2.5 含铁矿带 | 第26-27页 |
2.6 矿区断层 | 第27页 |
2.7 矿区褶皱 | 第2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采区边坡岩体特征研究 | 第29-41页 |
3.1 结构面特征研究 | 第29-34页 |
3.1.1 结构面的类型 | 第29-30页 |
3.1.2 结构面的分级 | 第30-32页 |
3.1.3 岩体结构类型及特征 | 第32-34页 |
3.2 边坡岩石基本质量 | 第34-39页 |
3.2.1 岩石坚硬程度的分析 | 第34-35页 |
3.2.2 岩石风化程度的分析 | 第35页 |
3.2.3 岩石完整程度的分析 | 第35-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空区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模拟研究 | 第41-67页 |
4.1 FLAC-3D原理介绍 | 第41-43页 |
4.1.1 理论背景 | 第41-42页 |
4.1.2 FLAC的计算流程 | 第42-43页 |
4.1.3 优点与不足 | 第43页 |
4.2 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3-48页 |
4.2.1 模型概况 | 第43-44页 |
4.2.2 材料模型的选取及相关假设 | 第44-45页 |
4.2.3 边界约束条件 | 第45-46页 |
4.2.4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46页 |
4.2.5 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46-48页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65页 |
4.3.1 应力场分析 | 第49-57页 |
4.3.2 位移场分析 | 第57-61页 |
4.3.3 塑性区分析 | 第61-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强度折减法对边坡稳定性的分析 | 第67-77页 |
5.1 基本原理 | 第67-69页 |
5.2 实现过程 | 第69页 |
5.3 强度折减法的优点 | 第69-70页 |
5.4 工程实例解析 | 第70-76页 |
5.4.1 理论解析法 | 第70-73页 |
5.4.2 强度折减法 | 第73-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露天矿空区的安全设计 | 第77-85页 |
6.1 概述 | 第77页 |
6.2 空区安全分析方法 | 第77-78页 |
6.3 空区安全厚度的确定 | 第78-83页 |
6.3.1 相同跨度下顶板的安全厚度 | 第79-81页 |
6.3.2 不同跨度下顶板的安全厚度 | 第81-8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7.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