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10-12页 |
| 2 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 第12-23页 |
| 2.1 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2.2 复杂系统脆弱性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2.3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2.4 突变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2.5 演化博弈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3 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分析 | 第23-33页 |
| 3.1 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现状分析 | 第23-28页 |
| 3.2 群体性冲突极端化面临的问题分析 | 第28-30页 |
| 3.3 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 4 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脆弱性激发因素分析 | 第33-52页 |
| 4.1 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33-38页 |
| 4.2 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脆弱性激发因素辨识 | 第38-43页 |
| 4.3 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关键脆弱性激发因素提取 | 第43-52页 |
| 5 突变视角下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脆弱性激发模型与行为分析 | 第52-68页 |
| 5.1 因素诱导下脆弱性激发的行为突变过程描述 | 第52-53页 |
| 5.2 脆弱性激发的行为演化模型构建 | 第53-58页 |
| 5.3 脆弱性激发的行为突变分析 | 第58-62页 |
| 5.3.1 脆弱性激发的行为演化临界区域分析 | 第58-61页 |
| 5.3.2 脆弱性激发的行为演化的突变特性分析 | 第61-62页 |
| 5.4 脆弱性激发行为突变的实例分析 | 第62-66页 |
| 5.5 实例分析结果及现实指导意义 | 第66-68页 |
| 6 演化博弈视角下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脆弱性激发模型与行为分析 | 第68-97页 |
| 6.1 脆弱性激发的“地方政府-参与者”两方博弈 | 第68-79页 |
| 6.1.1 博弈要素分析及模型建立 | 第68-71页 |
| 6.1.2 博弈双方行为演化分析 | 第71-75页 |
| 6.1.3 博弈结果分析及参数讨论 | 第75-78页 |
| 6.1.4 博弈模型分析结果的现实指导意义 | 第78-79页 |
| 6.2 脆弱性激发的“地方政府-网媒-参与者”三方博弈 | 第79-97页 |
| 6.2.1 三方博弈模型建立 | 第79-81页 |
| 6.2.2 三方博弈模型的Nash均衡求解 | 第81-86页 |
| 6.2.3 三方博弈Nash均衡解的稳定性分析 | 第86-94页 |
| 6.2.4 三方博弈混合策略Nash均衡解的分析 | 第94-96页 |
| 6.2.5 博弈模型分析结果的现实指导意义 | 第96-97页 |
| 7 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脆弱性演化路径及控制 | 第97-102页 |
| 7.1 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脆弱性演化路径分析 | 第97-99页 |
| 7.2 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脆弱性控制策略 | 第99-102页 |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 8.1 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102-103页 |
| 8.2 研究创新点与未来展望 | 第103-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 附录 1 | 第111-121页 |
| 附录 2 | 第121-123页 |
| 附录 3 | 第123-124页 |
| 在校期间获奖和参与项目情况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