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5-29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29-30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杨树PtPIF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1-4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2.2.1 杨树PtPIF基因的鉴定和进化分析 | 第34-36页 |
2.2.2 杨树PtPIF基因结构和保守域分析 | 第36-38页 |
2.2.3 杨树PtPIF基因旁系同源基因对的复制 | 第38-39页 |
2.2.4 杨树PtPIF基因启动子元件分析 | 第39-40页 |
2.2.5 杨树PtPIF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胁迫下的表达 | 第40-43页 |
2.3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PtPIF结合G-box | 第45-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3.2.1 酵母重组载体和报告载体的获得 | 第49-50页 |
3.2.2 杨树PtPIF3a能够识别G-box | 第50-51页 |
3.3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杨树PtPIN1s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2-6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3-5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4.2.1 获得PPtPIN1a::GUS和PPtPIN1c::GUS表达载体 | 第57-58页 |
4.2.2 杨树PtPIN1s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8-60页 |
4.2.3 PtPIN1s在不定根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 第60-62页 |
4.3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64-70页 |
5.1 杨树PtPIF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 | 第64-65页 |
5.2 杨树PtPIF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 | 第65-66页 |
5.3 PtPIF3a能够与G-box相结合调控靶基因表达 | 第66-67页 |
5.4 PtPIN1s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 | 第67-68页 |
5.5 PtPIN1s参与了不定芽、不定根诱导的不同过程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1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