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磁痕图像的无损探伤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磁粉探伤原理 | 第11-14页 |
1.2.1 磁痕显像原理 | 第11-12页 |
1.2.2 磁粉探伤的特点 | 第12-14页 |
1.3 磁粉探伤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智能无损检测与装备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6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2 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1.7 章节安排 | 第19-20页 |
2 视觉检测方案设计 | 第20-36页 |
2.1 基本检测方案介绍 | 第20-21页 |
2.2 硬件结构 | 第21-25页 |
2.2.1 硬件平台搭建 | 第21-22页 |
2.2.2 硬件与耗材选型 | 第22-25页 |
2.3 软件算法 | 第25-26页 |
2.4 关键技术与难点 | 第26-35页 |
2.4.1 磁化工艺 | 第26-30页 |
2.4.2 磁痕辨别 | 第30-34页 |
2.4.3 磁痕提取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磁痕提取 | 第36-54页 |
3.1 磁痕图像预处理 | 第36-40页 |
3.1.1 自适应中值滤波 | 第36-37页 |
3.1.2 滤波效果对比 | 第37-38页 |
3.1.3 直方图均衡化 | 第38-40页 |
3.2 裂纹分割 | 第40-51页 |
3.2.1 二维OTSU法 | 第40-45页 |
3.2.2 LAWS纹理法 | 第45-48页 |
3.2.3 K-Means法 | 第48-51页 |
3.3 形态学处理 | 第51-53页 |
3.3.1 形态学理论 | 第51-52页 |
3.3.2 形态学处理效果图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磁痕特征描述 | 第54-75页 |
4.1 形状特征描述 | 第54-59页 |
4.1.1 形状特征描述子 | 第54-56页 |
4.1.2 形状特征的计算 | 第56-59页 |
4.2 不变矩特征描述 | 第59-64页 |
4.2.1 不变矩特征描述子 | 第59-61页 |
4.2.2 不变矩特征的计算 | 第61-64页 |
4.3 颜色特征描述 | 第64-74页 |
4.3.1 颜色特征描述子 | 第64-67页 |
4.3.2 颜色特征的计算 | 第67-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轴承零件表面裂纹检测系统设计 | 第75-93页 |
5.1 试验平台 | 第75-76页 |
5.2 磁痕图像分析 | 第76-77页 |
5.3 分类器设计 | 第77-81页 |
5.3.1 线性可分 | 第77-79页 |
5.3.2 线性不可分 | 第79-80页 |
5.3.3 常用核函数 | 第80-81页 |
5.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81-87页 |
5.4.1 测试结果 | 第81-83页 |
5.4.2 结果分析 | 第83-86页 |
5.4.3 参数优化 | 第86-87页 |
5.5 检测系统实现 | 第87-92页 |
5.5.1 实现流程 | 第87-88页 |
5.5.2 系统界面集成 | 第88-9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总结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