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BIF矿床类型及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弓长岭铁矿田研究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8页 |
1.3.1 以往研究程度 | 第16-17页 |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1.4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技术成果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20-33页 |
2.1 地层 | 第21-25页 |
2.1.1 太古界 | 第21-22页 |
2.1.2 元古界-新生界 | 第22-25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5-28页 |
2.2.1 区域褶皱 | 第25页 |
2.2.2 区域断裂 | 第25-27页 |
2.2.3 区域深部构造 | 第27-28页 |
2.3 岩浆岩 | 第28-29页 |
2.3.1 太古宙的花岗岩 | 第28-29页 |
2.3.2 其它时期岩浆岩 | 第29页 |
2.4 鞍本地区BIF铁矿床的分布和特点 | 第29-33页 |
第3章 矿田地质特征 | 第33-64页 |
3.1 含矿岩系对比 | 第33-46页 |
3.1.1 弓长岭二矿区含铁岩系特征 | 第33-37页 |
3.1.2 独木-八盘岭矿区含铁岩系特征 | 第37页 |
3.1.3 弓长岭一、三矿区含铁岩系特征 | 第37-40页 |
3.1.4 矿区铁矿层和斜长角闪岩层的地球化学对比 | 第40-46页 |
3.2 构造控矿特征 | 第46-54页 |
3.2.1 弓长岭铁矿田构造 | 第46-48页 |
3.2.2 褶皱 | 第48-50页 |
3.2.3 断层 | 第50-54页 |
3.3 混合岩 | 第54-55页 |
3.4 矿体规模及形态 | 第55-58页 |
3.5 矿石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特征 | 第58-61页 |
3.6 地质年代学 | 第61-62页 |
3.7 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弓长岭铁矿田物质来源 | 第64-85页 |
4.1 采样 | 第64-71页 |
4.2 磁铁石英岩 | 第71-76页 |
4.3 斜长角闪岩 | 第76-80页 |
4.4 黑云母变粒岩 | 第80-84页 |
4.5 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矿田成矿环境和演化 | 第85-95页 |
5.1 太古宙铁矿成矿背景 | 第85-89页 |
5.1.1 大氧化事件 | 第85-86页 |
5.1.2 太古宙铁的氧化机制 | 第86-89页 |
5.2 弓长岭铁矿田成矿环境 | 第89页 |
5.3 鞍本地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质演化 | 第89-93页 |
5.3.1 鞍本地区铁矿床分布规律 | 第89-92页 |
5.3.2 鞍本地区中太古代-古元古代地质演化 | 第92-93页 |
5.4 小结 | 第93-95页 |
第6章 磁铁富矿床形成机制 | 第95-113页 |
6.1 弓长岭富铁矿地质特征 | 第95-100页 |
6.1.1 富铁矿体与磁铁石英岩(贫矿)的关系 | 第96页 |
6.1.2 富铁矿与构造的关系 | 第96-97页 |
6.1.3 富铁矿与围岩的关系 | 第97-100页 |
6.2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0-107页 |
6.2.1 富铁矿与磁铁石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0-103页 |
6.2.2 “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3-107页 |
6.3 富铁矿形成机制探讨 | 第107-112页 |
6.3.1 热液的来源 | 第107-108页 |
6.3.2 变质热液与泥质-粉砂质沉积物的运移 | 第108-109页 |
6.3.3 富铁矿形成机制 | 第109-112页 |
6.4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作者介绍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