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国家级赣粤闽湘边际经济区(九市)构建可行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方法第12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第12-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基本思路第13页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第13-15页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第13-14页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3页
    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5-18页
    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8-23页
第三章 赣粤闽湘边际经济区(九市)概念界定及现状分析第23-39页
    3.1 经济区概念界定第23-25页
    3.2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第25页
    3.3 赣粤闽湘边际经济区(九市)发展现状第25-26页
    3.4 经济区与外部竞争力比较第26-28页
        3.4.1 经济区同其他经济区的比较第26-27页
        3.4.2 与中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比较第27-28页
    3.5 经济区内九市中心城区(市辖区)比较第28-30页
    3.6 经济区内九市竞争力比较分析第30-39页
        3.6.1 面板数据模型第30页
        3.6.2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设置第30-32页
        3.6.3 面板数据模型的运用研究第32-33页
        3.6.4 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第33-37页
        3.6.5 经济区内九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比较第37-39页
第四章 赣粤闽湘边际经济区的理论分析第39-50页
    4.1 经济点网结构共相理论介绍第39-41页
        4.1.1 基本思路及观点第39页
        4.1.2 经济点网空间 T 定义第39-40页
        4.1.3 经济网络 N 的定义及特征第40-41页
        4.1.4 N 网络的分形演变模式第41页
    4.2 ETPN 点网理论的应用第41-42页
        4.2.1 从点网看边际经济区第41-42页
        4.2.2 实体经济流通路(Ld)分析第42页
        4.2.3 直接经济要素联系链(Li)分析第42页
        4.2.4 间接经济要素联系索(Lh)分析第42页
    4.3 基于 ETPN 经济点网结构共相理论的边际经济区联系第42-50页
        4.3.1 经济联系强度第42-43页
        4.3.2 产业联系网络第43-46页
        4.3.3 市场联系网络第46-47页
        4.3.4 资源联系网络第47-50页
第五章 赣粤闽湘边际经济区(九市)可行性研究第50-57页
    5.1 建立赣粤闽湘边际经济区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第50-52页
        5.1.1 兑现新一届中央对老区人民政治承诺的需要第50页
        5.1.2 完善国家国土经济空间布局的需要第50页
        5.1.3 实现国家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需要第50-51页
        5.1.4 扩大国家经济内需发展的需要第51页
        5.1.5 国家级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第51页
        5.1.6 该区域携手共同发展的需要第51页
        5.1.7 实现江西经济大发展的需要第51-52页
    5.2 建立赣粤闽湘边际经济区的可行性第52-57页
        5.2.1 该区域属于同一地理单元,具有相似的自然条件第52页
        5.2.2 该区域具有相同的自然资源第52页
        5.2.3 该区域具有相类似的产业结构第52-53页
        5.2.4 该区域具有相同的发展水平第53-54页
        5.2.5 该区域具有相同的历史发展背景第54页
        5.2.6 该区域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第54页
        5.2.7 该区域面临共同的发展问题第54页
        5.2.8 该区域具有联合发展的意愿第54-55页
        5.2.9 该区域具备了大发展的基本条件第55-57页
第六章 国家级赣粤闽湘边际经济区实施纲要第57-61页
    6.1 规划定位及目标第57-58页
        6.1.1 发展定位第57页
        6.1.2 发展目标第57-58页
    6.2 发展对策第58-61页
        6.2.1 设立国家地级市综合发展实验区第58页
        6.2.2 规划交通一体化网络,将区域内交通网络互联互通第58页
        6.2.3 规划区域内城市体系第58页
        6.2.4 扩大九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第58页
        6.2.5 国家在区域内规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第58-59页
        6.2.6 建立主导产业分工合作良性机制第59页
        6.2.7 建立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机制第59-60页
        6.2.8 采用市管县财政制度第60页
        6.2.9 建立港澳台与内地经济合作发展示范区第60页
        6.2.10 国家给予生态保育补偿第60页
        6.2.11 国家设立若干发展基金支持区域发展第60-61页
第七章 结论第61-63页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61页
    7.2 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思路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吉林中部城市组群功能关系优化研究
下一篇:中小企业集群民间融资模式创新及风险控制--以浙江特色产业集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