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镁及镁合金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1.2 镁合金激光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1.3 激光剥蚀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1.4 金属激光剥蚀有限元模拟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1.5 纳米压痕实验方法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1.6 微纳米压痕有限元模拟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1.7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 2 激光-材料作用机制 | 第19-26页 |
| 2.1 激光的概念 | 第19-20页 |
| 2.2 激光剥蚀材料机制 | 第20-24页 |
| 2.2.1 激光-金属材料作用机制 | 第20-23页 |
| 2.2.2 短脉冲激光剥蚀机制 | 第23-24页 |
| 2.2.3 等离子屏蔽效应 | 第24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3 AZ91D镁合金短脉冲激光剥蚀有限元模拟 | 第26-54页 |
| 3.1 材料光学常数 | 第26-27页 |
| 3.2 短脉冲激光剥蚀数学模型 | 第27-31页 |
| 3.2.1 傅里叶模型 | 第27-28页 |
| 3.2.2 激光热源加载 | 第28-29页 |
| 3.2.3 相变潜热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 3.2.4 材料剥蚀阈值 | 第30-31页 |
| 3.3 短脉冲激光-材料剥蚀算法说明 | 第31-33页 |
| 3.3.1 单元去除 | 第31-32页 |
| 3.3.2 求解效率改进 | 第32-33页 |
| 3.4 软件介绍、求解参数、求解条件 | 第33-35页 |
| 3.4.1 软件介绍 | 第33页 |
| 3.4.2 求解参数 | 第33-34页 |
| 3.4.3 求解条件 | 第34-35页 |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35-53页 |
| 3.5.1 算法有效性验证 | 第35-38页 |
| 3.5.2 激光能量密度对剥蚀结果的影响 | 第38-44页 |
| 3.5.3 激光脉冲宽度对剥蚀结果的影响 | 第44-49页 |
| 3.5.4 激光脉冲个数对剥蚀结果的影响 | 第49-53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4 表面粗糙度微造型压痕有限元模拟 | 第54-72页 |
| 4.1 微纳米压痕方法测量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原理 | 第54-57页 |
| 4.2 微纳米压痕有限元模拟说明和前处理 | 第57-60页 |
| 4.2.1 ABAQUS-Standard有限元接触分析简介 | 第57-58页 |
| 4.2.2 表面粗糙度建模 | 第58页 |
| 4.2.3 求解条件设定 | 第58-60页 |
| 4.3 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 4.3.1 卸载曲线拟合 | 第61-62页 |
| 4.3.2 表面粗糙度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2-64页 |
| 4.4 延伸拓展 | 第64-71页 |
| 4.4.1 不同级别微加工精度对表面性能的改良 | 第64-65页 |
| 4.4.2 纳米级加工精度下材料的表面力学性能特征 | 第65-67页 |
| 4.4.3 热影响区对加工性能的影响 | 第67-7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5.1 结论 | 第72-73页 |
| 5.2 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