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选题背景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 振动摩擦的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振动摩擦的研究内容和分类 | 第17-18页 |
1.2.2 振动工作面上散体物料运动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3 振动压实系统中摩擦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4 振动沉拔桩系统中摩擦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散体物料的基本性质及其数值研究方法 | 第25-37页 |
2.1 概述 | 第25-26页 |
2.2 散体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 第26-29页 |
2.2.1 散体的定义 | 第26页 |
2.2.2 散体的孔隙比和松散性 | 第26-27页 |
2.2.3 散体的内、外摩擦角 | 第27-29页 |
2.3 离散单元接触分析方法(DEM) | 第29-32页 |
2.3.1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2.3.2 接触模型 | 第30-31页 |
2.3.3 运动方程 | 第31-32页 |
2.4 颗粒流程序的理论基础 | 第32-35页 |
2.4.1 颗粒流的基本假设 | 第32-33页 |
2.4.2 三维颗粒流软件PFC3D | 第33-34页 |
2.4.3 PFC3D的计算步骤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振动工作面上散体物料的运动分析 | 第37-50页 |
3.1 概述 | 第37-38页 |
3.2 散体物料的几种动力学模型 | 第38-40页 |
3.2.1 散体颗粒动理论模型 | 第38-39页 |
3.2.2 摩擦塑性模型 | 第39页 |
3.2.3 离散元模型 | 第39-40页 |
3.3 散体物料的摩擦力分析 | 第40-47页 |
3.3.1 有效动摩擦系数 | 第40-42页 |
3.3.2 颗粒与振动工作面的摩擦 | 第42-45页 |
3.3.3 颗粒之间的摩擦 | 第45-47页 |
3.4 散体物料离散元建模 | 第47-49页 |
3.4.1 颗粒的相互作用 | 第47-48页 |
3.4.2 散体单元的运动方程 | 第48页 |
3.4.3 散体单元方程求解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振动输送过程中散体物料运动的数值仿真研究 | 第50-64页 |
4.1 概述 | 第50-51页 |
4.2 新型离散元软件EDEM | 第51-54页 |
4.2.1 EDEM的工作原理和算法 | 第51-52页 |
4.2.2 EDEM建模 | 第52-54页 |
4.3 松散物料在振动工作面上的运动 | 第54-58页 |
4.3.1 单颗粒物料的运动 | 第54-56页 |
4.3.2 散体物料群的运动 | 第56-58页 |
4.4 振动频率对物料运动的影响 | 第58-60页 |
4.4.1 振动频率对单颗粒物料运动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2 振动频率对散体物料群运动的影响 | 第59-60页 |
4.5 振动幅值对物料运动的影响 | 第60-62页 |
4.5.1 振动幅值对单颗粒物料运动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2 振动幅值对散体物料群运动的影响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高速摄影技术对振动工作面上散体物料运动的实验研究 | 第64-82页 |
5.1 概述 | 第64-65页 |
5.2 实验概述 | 第65-67页 |
5.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65-66页 |
5.2.2 实验目的与方案 | 第66-67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7-72页 |
5.3.1 单颗粒物料的运动 | 第67-70页 |
5.3.2 散体物料群的运动 | 第70-72页 |
5.4 振动频率对物料运动的影响 | 第72-74页 |
5.4.1 振动频率对单颗粒物料运动的影响 | 第72-73页 |
5.4.2 振动频率对散体物料群运动的影响 | 第73-74页 |
5.5 振动幅值对物料运动的影响 | 第74-76页 |
5.5.1 振动幅值对单颗粒物料运动的影响 | 第74-75页 |
5.5.2 振动幅值对散体物料群运动的影响 | 第75-76页 |
5.6 散体物料的反滑与分层现象 | 第76-80页 |
5.6.1 物料的反滑现象 | 第76-78页 |
5.6.2 物料的分层现象 | 第78-8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振动压实过程中的振动摩擦机理及其数值仿真研究 | 第82-103页 |
6.1 概述 | 第82-83页 |
6.2 振动压实过程中的振动摩擦 | 第83-87页 |
6.2.1 土体的基本结构 | 第83页 |
6.2.2 土体的抗剪强度 | 第83-84页 |
6.2.3 振动压实减摩机理 | 第84-87页 |
6.3 振动压实-土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87-91页 |
6.3.1 振动压实-土系统力学模型 | 第87-88页 |
6.3.2 振动压实-土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88-91页 |
6.4 基于散体介质理论的三维颗粒流方法 | 第91-92页 |
6.4.1 数学模型 | 第91页 |
6.4.2 试验方案 | 第91页 |
6.4.3 散体颗粒流建模 | 第91-92页 |
6.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92-101页 |
6.5.1 土体的孔隙比 | 第92-93页 |
6.5.2 土体内部接触力链网络 | 第93-94页 |
6.5.3 振动参数对土体孔隙比的影响 | 第94-98页 |
6.5.4 振动参数对土体内部接触力链的影响 | 第98-10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振动沉拔桩过程中的振动摩擦特性及其动力学分析 | 第103-120页 |
7.1 概述 | 第103页 |
7.2 振动沉桩过程中的振动摩擦 | 第103-108页 |
7.2.1 桩对土的作用分析 | 第103-106页 |
7.2.2 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106-107页 |
7.2.3 土体的振动液化 | 第107-108页 |
7.3 考虑摩擦力的振动桩-土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108-113页 |
7.3.1 土体的滞回模型 | 第108-109页 |
7.3.2 考虑摩擦力影响的振动桩-土系统建模 | 第109-111页 |
7.3.3 振动沉桩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111-113页 |
7.4 振动桩-土系统仿真分析 | 第113-118页 |
7.4.1 龙格库塔方法 | 第113页 |
7.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13-114页 |
7.4.3 激振力幅值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7.4.4 振动频率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7.4.5 土体刚度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4页 |
8.1 结论 | 第120-122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22-123页 |
8.3 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附录A 作者简介 | 第138-139页 |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荣誉与奖励 | 第139页 |
附录C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9-140页 |
附录D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与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140-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