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 口腔速溶薄膜制剂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2页 |
1.1 口腔速溶膜的概念 | 第10页 |
1.2 口腔速溶膜的特点 | 第10-11页 |
1.3 口腔速溶膜的制备方法 | 第11-12页 |
1.4 口腔速溶膜的制备材料 | 第12-21页 |
1.4.1 成膜材料 | 第12-17页 |
1.4.1.1 支链淀粉 | 第13页 |
1.4.1.2 羟丙甲基纤维素 | 第13-15页 |
1.4.1.3 麦芽糖糊精 | 第15-16页 |
1.4.1.4 聚乙烯吡咯烷酮 | 第16页 |
1.4.1.5 聚乙烯醇 | 第16-17页 |
1.4.1.6 聚乙烯醇/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 | 第17页 |
1.4.2 溶剂 | 第17-18页 |
1.4.2.1 水 | 第17-18页 |
1.4.2.2 乙醇 | 第18页 |
1.4.3 增塑剂 | 第18-20页 |
1.4.3.1 聚乙二醇 | 第18-19页 |
1.4.3.2 甘油(丙三醇) | 第19-20页 |
1.4.4 崩解剂 | 第20-21页 |
1.4.4.1 羧甲基淀粉钠 | 第20页 |
1.4.4.2 海藻酸钠 | 第20-21页 |
1.4.5 其他辅料 | 第21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 枸橼酸西地那非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2.1 药物介绍 | 第22页 |
2.2 药物性质与研究 | 第22页 |
2.3 药物药效与优势 | 第22-23页 |
3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枸橼酸西地那非 HPLC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4-28页 |
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4页 |
1.1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24-27页 |
2.1 色谱条件 | 第24页 |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4-25页 |
2.3 稳定性考察 | 第25页 |
2.4 专属性考察 | 第25-26页 |
2.5 精密度考察 | 第26页 |
2.6 回收率考察 | 第26-27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空白口腔速溶膜的制备及评价 | 第28-40页 |
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8页 |
1.1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28-38页 |
2.1 成膜材料的筛选 | 第28-29页 |
2.2 膜剂制备工艺 | 第29页 |
2.3 膜剂评价 | 第29-30页 |
2.3.1 外观评价 | 第29页 |
2.3.2 厚度测定 | 第29页 |
2.3.3 体外崩解时间研究 | 第29页 |
2.3.4 机械性能研究 | 第29-30页 |
2.4 膜剂处方筛选 | 第30-38页 |
2.4.1 增塑剂种类考察 | 第30-32页 |
2.4.2 增塑剂用量考察 | 第32-33页 |
2.4.3 崩解剂种类考察 | 第33-35页 |
2.4.4 崩解剂用量考察 | 第35-37页 |
2.4.5 崩解剂用量的优化考察 | 第37-38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枸橼酸西地那非口腔速溶膜的制备及评价 | 第40-50页 |
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0页 |
1.1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40-49页 |
2.1 溶解度的测定 | 第40-42页 |
2.1.1 在不同 pH 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解度 | 第40-41页 |
2.1.2 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中的溶解度 | 第41页 |
2.1.3 在不同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 | 第41-42页 |
2.1.4 在两种增塑剂中的溶解度 | 第42页 |
2.2 含药膜的制备 | 第42-43页 |
2.2.1 加药膜的制备工艺 | 第42-43页 |
2.2.2 含药膜处方设计的工艺与筛选流程 | 第43页 |
2.3 膜剂的评价 | 第43-49页 |
2.3.1 外观评价 | 第43-44页 |
2.3.2 厚度测定 | 第44页 |
2.3.3 体外崩解研究 | 第44页 |
2.3.4 机械性能研究 | 第44-45页 |
2.3.5 含量测定 | 第45页 |
2.3.6 体外溶出度研究 | 第45-46页 |
2.3.7 扫描电镜(SEM) | 第46-47页 |
2.3.8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7页 |
2.3.9 示差扫描量热法分析(DSC) | 第47-48页 |
2.3.10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8-49页 |
3 讨论与小节 | 第49-50页 |
全文结论和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